甽(甽读什么)

2018-05-19 14:16 |温州新闻客户端

记者从张铮·方上先生的朋友处获悉,著名语言学家张铮·方上先生于5月19日在温州不幸病逝。

张1933年出生于温州市东郊永中镇(永嘉县永强区)。他的原名是郑香芳,笔名是方上,因为温州话仍然谐音。著名语言学家,中古音、古汉语语音研究专家,是国内语言学界古音学研究的权威,古汉语音韵学理论 *** 代表之一。1991年晋升为研究员,1994年起享受 *** 特殊津贴。生前是中国语言学会、中国方言学会、国际汉语学会会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他还是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院和南开大学的教授。

郑先生高中时把父母的双姓改成了张铮。没有大学学历。年轻时,他对音韵学很感兴趣。高中时,他经常去温州图书馆(原华苑图书馆)看语言学书籍。他成了自考生,自称毕业于温州图书馆大学。

郑:语言学家从温州话开始(发表于《温州都市报》2006年9月)

采访对象:著名语言学家张铮·方上(简称张铮)

特别主持人:惠今(简称金)

温州是语言学家的故乡。

人们说温州是“数学家的故乡”,这是真的。温州确实培养出了一批像明星一样才华横溢的数学家。

事实上,温州仍然是语言学家的故乡,是研究古代语言的沃土。早在南宋末年就著有《六书古》的戴东和清代朴学大师孙诒让都是温州籍语言学家。特别是建国后,温州人在中国一批有成就的语言学家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比如1992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士元主编的《汉语的祖先》,就是一本非常权威的书,里面精选了代表20世纪下半叶中国历史研究一流水平的学者论文。其中,只有三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入选,他们都是温州人。他们是张铮·方上、潘武云和尤如洁。此外,严、许、温端政、张、、沈克诚等语言学家也是温州人。

由于温州话中仍有古音,有学者分析,温州这块土地也是“一音宗”夏、元曲大家等人成名的原因。原因是他们会说温州话,所以很快就进入了与歌词、歌曲息息相关的音韵殿堂,很快就明白了音韵的奥妙。但是,不懂温州话掌握古音比学外语更难。所以,温州话是语言学家的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张铮·方上通过研究温州话而成为著名的语言学家。

张,男,1933年8月9日出生于龙湾区永中镇街。原名郑香芳,笔名方上和方想。高中的时候,我改了父母的姓。1952年,温州市中学(现温州二中)高中毕业后到北京地质学院专业班学习物探。我当过地质部物探队员,温州五马中学教师,市图书馆编目员, *** 期间当过十几年水产机械厂工人。他一直热衷于自学语言学,并得到袁家华、王力、吕叔湘、李荣、王复时的高度指导。从1955年到1964年,他写了几十篇从拼音到方言的文章。1978年至1981年参加温州师范学院《汉语大词典》编纂组。1980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长期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的比较研究。他的古音系得到了国内外汉藏语言学家的认可。因此成为国内语言学界古音学研究的权威,古汉语音韵学 *** 代表学者之一。他的专著是《古音学》,其大纲已被翻译成英文,在法国巴黎出版。还参与了《中国语言地图集》的调查和编纂,发表论文100余篇。多次应邀到国外参加学术讨论和讲座。1991年晋升为研究员,1994年起享受 *** 特殊津贴。郑是中国语言学会、中国方言学会、国际汉语学会会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他还是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的教授。

我爱上张铮·方上先生已经很久了,但我认识他才几年。他没有大学学历,自称毕业于温州图书馆大学,是温州人自学成才的典范。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榜样。所以,这次在北京对他的采访,让我心中充满了崇敬。

受冷空气空的影响,北京的风刮得很大,时不时地呼啸而过,像极了隆冬温州的风;白桦树的噪音就像战场上的一千个马奔腾;天上的太阳也显得亮晶晶的,没有一丝暖意,大部分人都裹着大衣。然而,当我在张铮·方上先生家见到他时,他仍然穿着夏装——一件黑色的T恤衫,这表明他身体很好。虽然我们好几年没见了,但他的表情和样子还是和当年一样,脸上带着笑容。不用说,各种语言的字典有一百多种,如泰语、缅甸语、韩语、越南语等。,这些都在圈里留下了他的笔痕。

从小痴迷温州话

甽(甽读什么)

金:我在温州听说你的《古音学》出版了。这本大部头的深红色封面的书,似乎凝结了你大半辈子的心血。特别有分量,特别珍贵。你对此有何感想?

郑:虽然没有如愿考上大学,但是得益于很多人的帮助,甚至很多前辈的关心,比如、袁家华、王夫石、王力、李融等著名语言学家,为我的自考爱好者答疑解惑。

1962年,年仅27岁的我,凭着对语言学的热爱,写了一份10万字的《温州方言》编纂计划和大纲提纲,寄给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亲自审定了我的写作计划。考虑到我当时没有固定工作,语言学院也给我汇了一百块钱纸笔。陆老师还从个人工资中每月汇给我十块钱,帮助解决我的生活问题。想一想,鲁先生早就是国际知名专家了,而我不仅是小三,连面都没见过。直到1979年我去北京修改稿子,才之一次见面。还有,当我把我对古音学的想法发给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和民族语言研究所专家王复时先生征求意见时,很快就收到了回复。王力先生亲笔在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学音韵而无师自通,是十分难得的。”王夫石先生写了一封19页的长信,深情厚意跃然纸上。

金:很少见。这些大师不仅学识渊博,也是我们的榜样。刚才你说那些老先生给了你帮助,这也是你有一颗感恩的心的证据。大家说说自己的努力吧。

郑:我先说说我的家庭。我父亲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温州瓯江布厂的一名经工。他因为参加工运被 *** 当局通缉,被迫只身出国,于是我在永中镇石浦村的爷爷家长大。我记得我爷爷有一本清朝留下的杂字书,上面分类记录了温州方言中生活用字。它也被分为谷物、动物和器皿。这是我之一次知道温州方言的书面表达。

我的中学在温州二中。初中时(当时叫永嘉县中学),语文老师鼓励学生收集谚语,丰富词汇。我很感兴趣,牵头组织了一个谚语兴趣小组。温州很多地方方言很难用汉字记录。我着迷于如何克服记录当地方言的问题。除了查字典,我尽量把汉字不能记录的东西用拼音记录下来。这促使我学习和研究如何拼写方言。直到我在温州图书馆找到了赵元任先生的《现代吴语研究》中的一整套用国际音标记录温州话的 *** ,才真正找到了一条研究语言的科学途径。

金:在温州,人们把你描述成一个“被神化”的人,在语言科学的大山里跋涉攀登,废寝忘食地自学。有人跟我说,你经常在温州街头听那些女人吵架,还现场录下吵架的口头语,往往不被人理解。有这种事吗?

郑:是的。这是学习语言的 *** 之一。记得有一次走在人群中,突然听到一句温州谚语。我立刻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听着两位老人的对话,问道:“爷爷,您刚才这句话说得好。请你再说一遍好吗?”当老人发现有人在偷听他们的谈话时,他的脸突然沉了下来。我满脸笑容地解释了事情的原委,老人的脸色由“阴转青”。因此,到1966年,我已经收集了64本有关温州话的书籍和资料,积累了3万多张俚语方言卡片。不幸的是,一半的书在“ *** ”中丢失了。一个处理站的邻居的 *** 狂热造成了这个无法挽回的损失。那些方言书不仅是我的,也是温州人的。现在想起他们还是心痛。

其实语言学是一门科学。研究温州话,不仅要了解历史、上古汉语、古文字,还要从今天国内的少数民族语言、东南亚语言中寻求借鉴,揭示温州话的底子。我自学了韩语、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日语以及中国藏族、苗族和壮族的语言。你问我为什么有那么多外文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字典,只是为了自学。虽然我不能完全说出这些语言的句子,但我可以理解所需的材料,并在几种语言之间进行比较。

金:你在艰苦的自学道路上摸索着自己的专业方向,这将比在学校有老师指导花费更多。有人说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术,一种是自学。作为专家自学的典范,你个人自学的经历是怎样的?

郑: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学习的 *** 有很多,可以因人而异。我觉得自学也有自学的好处,因为自学没有老师的经验,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不受老师的影响。当然,有创新能力很重要。没有创新,总是跟着别人走将一事无成,所以创新是自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温州人有非常难得的创新精神。温州人以创新精神办企业,温州人以创新精神学习。

金:你说得很好。创新不仅对学习很重要,对振兴一个民族也很重要。我有过这样的经历。生活中,所谓的机会,其实每个人都有。关键是你是否准备好了。我也从你的经历中验证了这一点。如果你没有三十年的努力学习,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1980年中国社科院公开 *** 科研人员,你会失望的。那时,你已经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论文,不是吗?

郑风教授是在郑先生的公寓被拍的,并转自麦云先生的朋友圈。

创建古音郑张系统

郑:《方言》1979年出版后,发表了《温州话和《温州话字的音变》,共8万字,是最早的关于吴语鼻音构词法音变的报道。此前,学术界只关注北方R型威尔音的变化。本文在收集2000个温州儿化词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温州儿化词的变化和特殊的变调模式,并首次探讨了儿化词在其他吴语方言中的鼻化和小称变调现象,这对探索北部吴语和其他南部方言的儿化痕迹具有启发意义。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梅祖林对此评价颇高。可以说,这是我对副研究员的“见面礼”。

事实上,从1955年到1964年,我已经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比如1964年《中国语文》杂志发表了我的13万字的《温州音韵》和《温州方言的连读变调》,由吕叔湘先生和李融先生定稿出版。真的很少见,也引起了语言学的广泛关注。如你所说,我有备而来。

金:一个人应该有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语言学院对你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既解决了你的生计问题,又为你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应该说,你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在北京取得的。

郑:没错。在绘制《中国语言地图集》时,我负责吴语、皖南方言和粤北方言的划分。为此我走访调查了浙江22个县市,安徽、江西、湖北、福建35个县市,粤北13个县市的方言。我对吴语、徽语、闽语、赣语、客家话、广东话、江淮话等七种方言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也调查了壮、瑶、畲族方言。我在地图集里确定了皖南方言的界限。因为皖南方言特别复杂,一半的省份都有自己的地图,区乡绘制的小比例尺区划图是地图集里唯一的。明确区分了徽语和宣州吴语,而皖西南属于赣语,福建浦城北部属于吴语,温州蛮话属于闽东话,韶州话是粤北特有的,也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

《古音书》在1981年《古音释》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成为现在的规模,形成了自己的“古音系”,得到了语言学界的认可和使用。被称为“正章体系”,与之前流行的王力先生体系、方桂力体系并列。

金:学术要成为一个体系并不容易,要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应用,才能标志着体系的完整和成熟。也说明你从学习温州话开始,到了国际同行认可的阶段,真的值得庆祝。

说到这里,我想起几年前听你说过温州“深圳”这个词的读音。印象很深,也很有趣。你能再说一遍我完整的告诉读者吗?

郑、张改姓探源。

郑:你还记得这个。“深圳”的“镇”字,在广东深圳用“镇”的开韵发音。但《现代汉语词典》只记了这个音,这是不对的。南宋末年主编的《刘舒古》是中国传统文献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的“真”字应读作“Zhen”。这个字是古字,在永嘉上塘以北还能听到。他们把山坡沟叫做镇(jong,普通话的意思是zh hun)。福建、 *** 、江西、湖南等省的方言都是互相押韵的,也就是粤语中除深圳以外的其他方言都是互相押韵的, *** 省字典也是。

金:还有一个问题。在采访你之前,有人让我弄清楚你为什么用“张铮”这个姓氏。有什么特殊意义?

郑:我的原名叫郑香芳。我在中学读书的时候,认识了五个同名同姓的人,不仅是高中,初中也是。有些人初中忘了写信,经常拆对方的信。我觉得这样很不好。不知道其他地方有多少同名同姓的人,就按照父母的双姓把名字改成了郑张香芳。我还有一个笔名“方上”,后来变成了“张铮·方上”。国外一些学者误以为我是已婚女士,在论文中引用了她和她。后来才知道我提倡父母平等,改了姓。我觉得这种做法在独生子女取名的时候是可以模仿的。

2006年9月14日星期四

(原题为《著名语言学家郑章尚方今晨在温州去世》,原作者程晓晓。编辑朱婧)

成语网
成语大全!!!

作者头像
admin创始人

推广成语文化,传承中国文明!!!

上一篇:沙文主义(沙文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区别)
下一篇:9c896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