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红皂白的皂什么意思(青红皂白的皂是什么意思)

纯白色

说到白色,相信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白雪白云之类的美好事物,其次才是“白雪来不及春,故穿庭树飞花”“黄鹤不曾重游人间,白云千年空长”等精彩诗句。与“红”、“绿”、“黄”一样,“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色”之一。不同的是,“白”是一种只有亮度,没有色度的颜色。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特殊”的颜色。

甲骨文中“白”的写法如下图所示。关于这个字形有很多解释,有日光说,有烛光说,有米粒说,有拇指说。其中,日光说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肯定,而从古代文献中“白”的用例及其词义的演变来看,日光说更为合理。

“白”的字形演变

根据太阳光理论,“白”字甲骨文就像是即将升起或刚刚升起的太阳,它的光芒闪耀,所以有明亮明亮的意思。《礼记·曾子问》:“当室白。”有人把“白”解读为“亮”,有人解读为“阳光”,这是有道理的。唐代李贺的《到酒楼》和苏轼的《不知东方之白》,两句广为传唱的诗句,“白”分明是“日出而明”的意思。

“白”与太阳、光的密切关系,用“白天”二字可以看得更清楚。现在我们用它来形容白天,比如“白日做梦”;然而,在唐代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白天”作为太阳或阳光隐喻的例子。除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在鹭宿》中众所周知的“山遮白日”,还有宋玉的《神女赋》:“明如白昼,之一缕光照屋顶。”曹植《赠许干》:“白日风吹,忽归西山。”南宋鲍照《学刘公干》:“日当中,天下明。”等一下。

青红皂白的皂什么意思(青红皂白的皂是什么意思)

这些“白”都是就太阳给人的明亮明亮直观感觉而言的。它们不仅限于初升的太阳,还包括落日或其他状态的太阳。而“白天”后来又有白天、时间、时间的含义,都是在它代表太阳或阳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白”从对阳光和亮度的受益,变成一个表达事物颜色的词,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白色”在大部分字典里的定义最初是“像霜和雪一样的颜色”,是这些东西被阳光反射后呈现给人的视觉印象。

“白”对于“白”的意义早就出现了。比如《诗经·潇雅白驹》:“娇娇白驹,吃我的苗。”它描述了一匹马的皮毛像雪一样白。后来,李白在《浣纱石上的女人》中用“白如霜的一对金牙两脚”来形容女人纤巧的玉足。鲁迅在《聚外集其园》中写道:“用尽小心机,得一百合;又白又亮,像刚下的雪。”是关于花的洁白和美丽。

白色的东西不仅能给人带来舒适愉悦的感官享受,通常还能体现其内在的良好品质。所以用“白”来比喻人或事物纯洁干净的本性。如苏轼《东坡支林伊人游浙东》:“房前有六十一泉,白而甘,宜饮之。”明代于谦《石灰吟》:“不怕被砸得体无完肤,却要在人间保持清白。”

让我们回到“白色”对于明亮的意义。在灯光下,一切都显而易见。由此,“白”发展出了明了、明白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真相大白”、“不平则鸣”等说法的原因。

那么,在清楚明白的基础上,“白”就有了解释、讲述、陈述的意思,也就是用文字把事情表达清楚明白。以前“白”的意思多用于告诉自下而上的人。比如《焦仲卿夫人写的鱼台新诗古诗词》:“可以白晒,时光送回来。”“公母”是公婆和长辈。刘渊《儿女区传》:“白州,白州府。”管市场的小官对巡抚,巡抚对观察者,是上下级关系。现在,“白”的含义还停留在表白、辩护、表白、忏悔等词语中。,但它不再有自下而上的意义。

在古代书信中,经常可以看到“某某白”的说法,这显然是在向上级诉说、陈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的用法,是对同辈或晚辈的一种谦辞。比如唐代韩愈对李亦舒的回答:“六月二十六日,越白。”刘渊《答龚氏沈舒淇》:“九月,某白:沈侯足下安。”

除了上面的意思,“白”还有很多意思和用法,这里就不好一一列举了。总的来说,“白”是一个含义极其复杂的词。它不仅有大量的意义,而且与“伯”、“伯”等词有相似之处,使其意义更加复杂多样。这种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体现在文化层面。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色”之一,“白”体现了一种矛盾。一方面对应“五方”中的西方。西方的神是白虎,也就是传说中的凶神。“白”也与死亡密切相关,丧服等物为白色,故丧礼也称“白事”。“白”有时象征邪恶和阴险。比如剧中的“白脸”通常代表反派。

另一方面,“白”与“五行”中的金相对应,也象征着纯洁、光明、圆满。《礼记·谈谭公》中甚至有“殷人尚白”的说法。

看看中国历代文人对白雪、白云等事物的反复吟诵,乃至中国人对白皙肤色的审美偏好,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白色事物特有的明亮、纯净、无杂质的特性的喜爱。

中国人对白色的情结还体现在造字上。月亮的白是明亮的,雪的白是洁白的,皮肤的白是白皙的。其他由白色组成的词,如郝、黄、于等,都有白、亮、艳等美好的含义。这样的“白”堪称纯美,一点也不为过。

且不说近年来很多人已经抛弃了“白色”的一些负面含义,回归到关注白色本身的优雅纯粹品质。“不是白,是涅槃。”或许,这才是中国人向往和追求的真正的“白”。

折衷的“黑色”

“白”完了,再来说“黑”。

“满是尘埃烟火,鬓角发白,手指发黑。”《炭笔》中的这首诗,既是对“黑”这一颜色直观印象的更好诠释,也暗合了“黑”的造词动机。

在青铜器铭文中,“黑”被写成

形状相等。一般来说,顶部像烟囱,其中黑点表示烟囱内部的黑灰;下面是燃烧的火焰,这意味着烟囱内部在火灾中被熏黑。所以“黑”本来是指变黑的颜色,如《说文解字》所解释:“黑是火熏的颜色。”

后来的“黑”一般是指像煤或墨一样的颜色。我们不妨借用文献中的用例来观察一下古人眼中的那些黑东西。尚书龚宇:“绝土黑粉。”黑土意味着肥沃。《诗经》:“匪狐,莫黑匪吴。”狐狸的毛不是红色的,乌鸦的羽毛不是黑色的。唐代李贺《野门祖师》:“乌云压城灭,金鳞开月。”此外,黑头发、黑眼睛、黑呼吸、黑印章(黑花纹)等也很常见。

现代科学通常将黑色定义为“没有可见光进入视觉范围”,古人对“黑”的认知与此不谋而合,由“黑”发展为“暗”就是证明。杜甫的《草堂被秋风吹破》和李清照的《风集云墨夕,秋色转暗》诗中的“守着窗户,怎能自黑”,都是对阳光不足造成的天空黑暗的特别生动的描写。

那么,“黑”的含义从“黑”延伸到“夜”也就顺理成章了。如唐代王鉴写《下门吴相公闻春晓莺》:“黑蝇侵一两次,寒春未明。”

当“黑”与“白”对立时,“黑”往往被视为“对”的对立面,“善”的对立面,“恶”的对立面。如西汉董仲舒《春秋满曝与护位权》:“黑白分明,然后人知必往。”再如柳宗元《瓶装赋》:“视白为黑,颠倒之。”我们通常所说的“滥”中的“皂”,其实指的是黑。“不分青红皂白”原本是指颜色不同,以便比较对错、感情原因等。经过进一步发展,这种“黑”的负面意义进一步加强。比如用来比喻邪恶、恶毒等等。这个意思后来才有了,在元代佚名《抱妆盒》第三折中发现了一个更早的用例:“刘皇后,你这个黑心干什么?”

“黑”也用来形容秘密的、非法的东西。比如《西游记》第八十四回有一句话:“猪八戒卖了嘴说:‘娘,不要说黑话。我们都能飞了。“现在,有一些词与此相关,如帮派、黑车、黑店、黑户、黑市等。

“黑色”后来的含义给它蒙上了一层负面的色彩。但如果回到传统文化中,“黑”作为传统“五色”之一,以及所谓的“(黑)地黄”、“秦人还是黑”等古代观念和说法,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对黑色的尊崇。

“五色”中的“黑”与“五行”中的水和“五方”中的北方相匹配。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北方之神是玄武。这个“玄”指的是黑色;“武”通常被认为是一只乌龟,也有人说它是龟和蛇的结合。玄武门和玄武湖名字的由来都与它们在北方的位置有关。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今陕西Xi安)的太极宫北门;南京玄武湖也因地处城北而得名,故又称“北湖”。

东汉画像砖拓片中的玄武图像

众所周知,传统戏曲中的“黑头”或“黑脸”,一般代表包拯这样大公无私的正直人物,或者张飞这样粗鲁鲁莽的人物。然而,即使是后者,在人们心中也是正面形象。与“黑”这个词本身衍生出的阴险、恶毒的负面含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社会心理层面上,人们对“黑”的感受也是复杂的。一方面,出类拔萃的“黑马”,健康的“黑食品”,金融的“黑人物”,是人们喜闻乐见或仰慕的对象;另一方面,替别人背黑锅,被列入黑名单,被黑等等都是人们试图避免的事情。

就连“黑”字也是复杂的。在古代,有不少由“黑”组成的字,其中很多字沿用至今。多与黑色或黑色事物有关,如戴、符、荀、暗、钱、符等。但是,也有一些与黑无关的“异类”,比如黑。

正如黑色是吸收所有可见光而产生的视觉效果一样,这种颜色投射到社会、文化、心理层面,似乎“吸收”了各种特性,具有多样复杂的内涵和附加属性,因此可以称之为一种折衷色。

◎本文转载综合自“中华书局1912”,原文有修改,来源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成语网
成语大全!!!

作者头像
admin创始人

推广成语文化,传承中国文明!!!

上一篇:幽兰操 歌词(幽兰操歌词歌词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欲话无言听流水打一字(欲话无言听流水谜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