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奇字的成语_(带有奇字的成语)

大家都知道有奇字的成语,山谷中的一声随意大喊有奇字的成语,很快就会传来刚才那一模一样的回声,这种声音的反射现象早就为我们的古人所知晓。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周兴嗣,更在他那洋洋千字的《千字文》中,较为形象地用:"空谷传声,虚堂习听。"八个字,在文字上借助声音这一反射现象来教诲人。

的确,"空谷传声"这一大自然中的声音反射,不但早就为我们的祖先所熟悉,而且还在启发中远远超越了自然界原本的魅力,创造出无数的精彩篇章。

几多奥秘访天坛

(一)

富有代表性的是:首都北京的天坛公园中,有着好多引人入胜的历史人文景观。而最为我们感兴趣的倒是其中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和圜丘,因为,它们在科学的角度上,无疑是当时应用物理学的顶峰,尽管最初目的是服务于封建王朝的皇权。

被称为回音壁的皇穹宇围垣,它那奇特的传声效果曾经颇使好多人困惑过。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未能给出一个严谨的科学说法。直至1953年,物理学家汤定元院士对它的建筑声学效果进行了考察,之一次给天坛建筑群的各种声学现象作出了科学解释:认为其中皇穹宇的围垣表面,由于十分光洁平滑,难以使声波为墙体所吸收,通过反射形成了令人惊讶的现象。

有奇字的成语

皇穹宇(摄自北京天坛公园)

回音壁作为皇穹宇围垣,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5.2米,周长达204.73米。墙壁由质地坚硬的山东临清 "澄浆砖"对缝严密砌成。它的表面极其平滑,加上圆周弧度规整,声波能在上面发生一连串的有规则折射。所以当甲乙两人分别在天坛东、西配殿的后边,一个人贴墙向北说话,声波就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外的另一端,不管这边声音有多小,那边的人也能听得清清楚楚,悠长的声音给人造成了一种所谓的"天人感应"神秘气氛,所以被人谓之"回音壁"。

回音壁的回音原理其实很简单,因为语音波长只有10~300厘米,远比回音壁的半径要小,因此可认为声波是直线前进的,由于皇穹宇围垣弧度满足了声音的传播要求,语音在甲、乙两人之间的传播,一部分成了束状,沿围垣连续折射前进,全程约129米;另一部分则沿直线直接经空气传播,全程才65米。由于墙面坚硬光洁,对声波吸收很小,成了声音的优良反射体,声波沿弧形墙面的连续折射都是全反射,使得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衰减很小。两个人在甲、乙处发出轻声细语的声波,通过墙面尽管走了129米,对方仍能听得清清楚楚。而那些直接经空气传播的声波却因衰减过快,只走6米多就消失了,根本传不到65米外对方的耳朵中。

(二)

天坛的第二个声学奇迹是三音石,三音石被古人称作三才石,喻意"天、地、人"三才。

三音石位于皇穹宇殿门外中的甬道上,它又称"天闻若雷石"。丹陛前可以看到有一块石头标志,上面书有:"三音石",沿着白石甬道往南数到第三块石板便是。游人只要站在三音石上面,用力鼓一下掌,可连续听到好多次的回声。

三音石(摄自北京天坛公园)

三音石正好位于整个回音壁内圆的圆心上,加上回音壁坚硬光滑,能很好地反射声音,当站在位于圆心的三音石上拍手,就能听到十分清晰的回声,而且显得特别响亮。正由于掌声在回音壁与三音石之间能够多次来回反射会聚,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回声,不过声波在来回反射过程中会逐渐衰减,五、六次后,回声就微弱到听不出来了。要知道,这里除你拍手的那次声音是原始声音外,其余的都是回声。所以,这种现象在古人心目中,被称之为人间偶语,天闻若雷,寓意人世间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天神所洞察,从而起到某种震慑作用。

(三)

除了上述现象外,1994年,一批科技工作者对天坛诸多的声学现象作进一步研究时,竟然又发现一种以前未曾遇到过的奇趣声学现象:当沿着三音石标志所在石甬道朝南,数到第十八块白石板,人站到石板上边低声讲话,在离他直线距离约36米的东配殿东北角(或西配殿的西北角)的屋角处竟然可以清晰地听得到,反过来,那配殿屋角处发出的声音,这边石板上同样也能听得清清楚楚,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可以直接对话。现在,这块白石被称之为对话石,这第三种声学现象也就被命名为对话石声学现象了。

天坛声学示意图(改自 *** )

(四)

公园内的圜丘(圜丘原意是小山、土堆子),不过,这圜丘已不再是什么圆形土堆子了,而是青石砌成的高台。作为天坛公园中第四种声学奇迹,场面上的声学效果更为宏大,这里才是古代皇帝用于祭天、祈祷丰年的祭坛。圜丘是一座三层高的石台,每层都有台阶可拾级而登,每层的周围都有石栏杆,处于更高层中央的天心石离地面有5米多高,位于直径30米平台的正中央。

当人登上台顶,站到天心石中,只要你喊话或拍手,听到的声音特别洪亮。这又是什么缘故呢有奇字的成语?原来台顶不是真正水平的,从中央往四周有着一定的坡度,人站在天心石上中喊话,声波就会从栏杆上反射回台面,再从台面反射到耳边;或者反过来,声波从台面反射到栏杆上,再从栏杆反射回耳边。加上圜丘半径较短,所以回声比原声的延迟时间要短,以致于两者相混合。据测试,从发音到声波返回圆心的时间,只有0.07秒,说话的人根本无法分辨出它的原音与回声,这时,站在天心石上听起来,声音就格外响亮。但是站在天心石以外说话,或者站在天心石以外听的话,就会失去这种感觉。

圜 丘(摄自北京天坛公园)

另外几处神奇的声学建筑

当然,除了北京,封建时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在迎合帝王的君权天授意图之外,同样也悄然服务于宗教,给今天的中华大地,留下了好多奇特的回音建筑物,借着科学给宗教披上了神秘的外衣。

宝轮寺蛤蟆塔:

河南三门峡市附近,有一座建于初唐,高十三层的宝轮寺塔。二十七米高的坚实塔身中虽设有通道可供人攀登至塔顶眺望。但游客们却偏偏喜欢在塔下用拳头击打塔身,或者在离塔十几米处鼓掌,去听一听那一连串的 "咯哇咯哇"声。这类似于哈蟆的清脆悦耳叫声,甚至会随拳头的快速击打,变得越密、越高,尤如雨后湖畔的蛙声一片,所以被人们起了个"哈蟆塔" 的俗称。

潼南大佛阁石琴:

在四川潼南大佛阁右边的上山石道中,建有明宣德年间的所谓 "石琴",36级的石梯,颇有点像一把巨大的古琴。

这里一级级的阶梯,尤如一根根琴弦,特别是下半部主洞口自下而上的第四级石阶起,直到第十九级的石阶,凡脚步所过之处,均会发出悠扬婉转,音色颇似古琴的声音。其中两侧岩壁更高处的七级石阶发声最响,古人称作"七步弹琴"。

其实,它的奥秘在于:当脚步踏上石阶时所形成的压力,会产生一种强迫振动,导致在空气中形成了类似于琴声的声波。

普救寺莺莺塔 :

大家总该记得《西厢记》中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吧,殊不知寄托这凄美故事的发生地:山西永济市蒲州普救寺中,同样也有一座神秘的古塔。这古朴典雅的方形密檐式砖塔,原名舍利塔,据说《西厢记》里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塔的旁边,所以又被叫做"莺莺塔"。

这座初建于隋代的方形十三层古塔,坐落在山西永济蒲州峨嵋岭上,它同样也有一个所谓"普救蟾声"的回音效应:即游人在塔四周,以石相击,同样也能听到从塔上传来"咯哇!咯哇!"的蛙鸣声。它的神奇之处,通过清代文人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可略见一斑:"……于地击石,有声如吠蛤,塔东丈余有微凹,塔后亦然,盖瓦石击久所致。试以石击凹处,有声出塔中,似巨蛙。……击前地,则声在塔底;击后地,则声在塔顶,前后上下,所应不同……"

"普救蟾声"的声学原理在于:一是莺莺塔所处地势高敞,四周平坦无障碍物,可接受大范围内传来的声波。二是自身特殊的建筑结构,莺莺塔每一层塔檐,挑出成了内凹弧形,能使声音反射聚汇,"蛙声"就是十三层塔檐内声音反射聚汇的结果。三是由于塔身和塔檐全部是用青砖叠砌而成,加上风沙长年累月吹拂,表面变得十分光滑,对声波的反射系数竟然高达0.95—0.98,几乎全被反射。也就是说,一个相当窄的击石脉冲,当入射到各层塔檐表面,会分别反射出与原脉冲不完全相同的一系列声波脉冲,当这些脉冲回波集中在100毫秒左右时间内到达人的耳朵,也就产生了与蛙声极为相似的感觉。

真可谓"游人石击地,蛙鸣贯长空"。

成语网
成语大全!!!
作者头像
admin创始人

推广成语文化,传承中国文明!!!

上一篇:关于虎在最后的一个成语有哪些成语的信息
下一篇:有描写竹林的成语_(描写竹林清幽的成语)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