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外(山之外,谷之遥)

接到咨询,过了很久才回复。

这位朋友的问题云里雾里。虽然看起来是一层一层的解释,但是每一层都要留下来回答,每一层都要思考和表达态度,才能进入下一个问题。一个咨询,问这么多问题,有点不好办。毕竟问题越复杂,越耗时。最近疫情紧张,很难静下心来做一篇大文章整体解决他的问题。

我们会爬山,看水涉水,一个个回答问题,计算我们说的地方。

首先,作品:

小鸟冲进水池,青蛙跳了出来。

最后,影子回归到纯净的水中,云朵清新如初。

之一个问题,“不知道你看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难道只是对景物和事件的笼统描述?”

我的之一反应当然是看格式,因为你把五大奇迹都标出来了。“出”字是入声,所以一定是新韵。

我不在乎你写什么,直到我看清你作品的格式。一般的风景和事件,特别的内容和意境,都是我搞清楚你是卖狗肉还是卖羊肉之后的问题。

还好你还卖羊肉——这是新韵。新韵里叫“十四姨”,通韵里叫“吴吴”,汉语拼音韵里叫“U”的尾韵。

如果你标注了五绝,不符合五绝,我就根本不看内容。这是我对这首诗的之一反应。你想象不到吧?

但是你问我的真实反应,我就是这么看的,我没有说谎。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我把《人间无痕》这首诗的题目加上,应该怎么理解?”

什么,你的作品没有标题就被扔掉了?一首没有标题的诗是不完整的。即使标注“无题”,但有标题,也能透露作者的心情。没有标题的作品在我看来只是顺口溜。

标题是必要的。至于你用什么做标题,是《人间无痕》还是《无题》,还是《月夜》之类的,那就是阅读的不同。

还是那句话,我不会看格式不全的作品,因为没有标准,也无法统一。意境属于见仁见智。我的意见不是你的。不太可能统一,也没必要建议。

就像有朋友私信我:“我想到了两首诗。你觉得他们怎么样?”-你还没写完。我吃饱了没事干给你看?还有人说“我写作只是为了好玩,老师可以给我一些建议”——我为什么要给你建议?你说你写作是为了好玩。你想要什么?

你的这个作品,只有在标题被标注之后,我才会去思考你的作品在联名标题中的内容。在题目写出来之前,我看了你的二十个字,脑子全白了。谁知道你什么意思?但它只是几个风景的包围,没有任何诗意方向的指示——读者没有义务去猜测你写了什么。

诗人,作者,或者说文学创作者,都应该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引导读者和观众的思维方向,链接他们的情感互动——如果读者看不懂你的作品,那不是读者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表达方式。

很多朋友写诗,总觉得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好。真的是这样吗?那你为什么要发出去?只是为了交流,为了认可。既然需要和读者交流,需要打动读者,就要学会谦虚,把自己的作品收拾得干净漂亮,让读者感到被理解,被打动,感同身受,真心称赞你——只有读者分享你的感受,给予反馈,这部作品才能成功,你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诗人。

诗人的立场来自观众,作品的好坏取决于读者。

反正半成品我不看,也不发表意见。

所以你的前两个问题,之一个不是问题,因为格式审查是没有感情的,更不用说感情了。至于题目是什么味道,那是你自注的味道。题目是对描写风景的四首诗的深思熟虑的总结和夸张——也就是说,你在自己的作品中没有夸张,这不是水平,而是偷懒。

直观的感觉就是看了你描述的风景,却不一定看懂你标题的内容,也就是你自记的内容。

诗人写绝句讲究留白,并非完全没有意义,不尽人意。需要在他们的作品中做一个思维导向,让读者沿着你的思路去思考,得到你想要表达的情绪,并认同他们——这才是成功的留白。

在这部作品中,风景和标题的感觉是脱节的,类似于初级的佛教高僧。为了让没文化的人了解佛教,把佛教写得庸俗浅薄——很多佛教高僧只能算顺口溜。当然,除了那些文化水平高的诗人、僧人的作品,他们自然会考虑立意、语法、立意、修辞。

既然作品是自我注释的,读者就会按照你的注释去思考,但这不是读诗获得的感悟,而是注释灌输的观点,这里面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看你的笔记就够了。诗歌的意义是什么?

很少有独特的文字,确实很难完整的表达内容,所以会有留白的特点。但一定要记住,留白是用自己的话给出思考方向,而不是什么都不说,靠读者去猜测。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无法从这四句诗中猜出“人间无痕”的佛理。

空格,这种虚无缥缈,完全基于猜测的东西,不是绝句(尤其是五绝)的正道。

第三个问题,“我的问题是如何区分‘视山为山’和‘视山为山’?”

“看山是山”这句话出自佛教教义,其实有三个境界。除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看山只是山”。

原话出自禅宗史书《武元》卷十七《魏信》:

山之外(山之外,谷之遥)

30年前老和尚没参禅的时候,山是山,水是水。最后,当你自己看到知识的时候,有一个地方,你可以看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现在我不得不休息一下,我看到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本文节选自唐代禅宗的清源兴思大师的语录。清源星司大师是禅宗六祖慧能的之一位大师,被称为“禅宗七祖”。

从“看山还是山”来理解,大概相当于“看山只是山”。这位朋友问一级和三级的区别。

如何区分「看山是山」和「看山只是山」?

两者更大的区别是什么?在于你没有经历过第二层次的理解——也就是“看山不是山”。如果你没有经历过“看山不是山”的经历,自然不会明白“看山只是山”。

看山就是山:我们看到的是表面的一面,形成最初简单直观的印象。

看山不是山:随着我们阅历的增加,细心的观察和了解,会发现原来简单的东西并不简单,包含了很多内在的东西。所以我们对这个东西的理解会变得丰富、深刻、多样,而不是肤浅、简单的印象。

看到一座山只是一座山:当我们习惯了这些内涵,并认为理所当然的时候,我们发现世界也不过如此。所以不再需要去琢磨,去审视,去体悟,回到了简单的本质。

孩子的无知和老人的冷漠有什么区别?在于几十年沉浮的人生经历。

是给孩子的白纸,是给老人的白纸,却是写满人生经历后擦得干干净净的白纸——是不是很难区分?

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三种境界。没有经历过第二层,你无法达到第三层的彻底。说到文艺创作,或者说诗歌创作,还有这前五大奇迹,怎么理解他这个问题?

同样,从单纯的意象到意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的是创造第二个世界。其实我们回到上面提到的空白思维取向的问题——我们要在作品中给读者提供大量的信息,让读者跟着文字走,思想变得复杂而线性——既沉浸在思考中,又不至于误入歧途。只有这样,才能引导读者进入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方向。

也就是说,需要通过作品中的文字来积累方向性的元素,而不是仅仅通过一个标题来说教,才能让读者体会到世间无迹的感受。这个引导过程就是三重境界的关键,也就是“看山不是山”的第二个层次,让读者读懂你的文字,却感受到你文字之外的东西。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入三重境界,感叹“看山还是看山”。

通过你的文字和你自己的想象,读者产生了和你一样的情感,体会到了和你一样的意识。这些词语和意象恰当地反映了诗人的表达和读者的感同身受。

“看山还是看山”——看到你的话,我就明白你的意思了。而且通过与“看山不是山”的大量信息对比,发现除了你的话,没有更好的表达,所以这就是“看山还是山”。

虽然是佛教原理,我们在这里用它来谈创造,但其实根本就是哲学问题。

诗人需要做好的是第二步,让读者“看山不看山”,才有可能做到“看山还是看山”。

第四个问题,“当你看到一首诗,它的作者的名气、地位、背景你都不知道,你怎么能单从这首诗来判断?”

怎么判,怎么判。

为什么这么问?那是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诗歌观(知识框架)和自己的判断标准,所以你会被诗人的名气、地位、背景所迷惑。

就像大诗人的诗《人生》:“网”。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无数学者解读、赞美甚至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但在我眼里,它不是诗。

因为我有自己评判诗歌的标准,这也是大多数中国文人的标准——诗即韵文,诗言志。

一个词如何押韵?既然不押韵,那是什么诗?当然,我不在乎你是否坚持诗歌。但是你是多大的诗人,你有几个头衔,和这个作品本身有羊毛关系吗?

我们不否认诗人的名声对作品的加成,就像我们不否认主席本人的气度和气势是作品的加成一样。这种添加是积极的,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理解它。

为什么大诗人写的一字诗会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

因为大诗人的称号也是用天赋和汗水积累起来的,当他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考虑各种诗歌风格的开拓性实验。显然,一字诗是一种实验体裁。实验不是一个通用的流派,而是允许各种奇思妙想。无聊的是各种因为诗人名气而盲目吹捧的追随者。

如果把这个问题和前面的“看山还是看山”的问题联系起来,我们怎么判断大诗人写的诗是不是诗?

这就需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学习,积累,形成自己的诗歌观,然后就可以很容易的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才是正确的。

第五个问题,“与一般的山水诗有何不同?”

和一般的景物描写没什么区别。写诗的伟人多了去了。为什么古往今来只有主席的诗是难得的好作品?要说气势和地位的相加,历史上那么多爱写诗的皇帝,哪个文学成就能如此可圈可点?

因为主席本人的作品也很好,在语法、修辞、写景、抒情等方面都超越了大多数文人的存在,再加上身份的加入,成就了他在新时期古诗词领域的霸主地位——与其说他是文学名,不如说他更喜欢文学名。

名家作品的各种布景写作、叙事、抒情都比一般作品好,这和身份无关。如果你看不懂,那只是你还没有看够好的作品。

第六个问题,“另外,这首诗是否只达到‘看山不看山’的境界?”

我只能说有点远。

我希望你不会因为我不友好的话而生气。至于原因,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从格式上来说,这前五条绝对没有问题,从语法上来说,这是最不可取的“四屏”写法。

没有标题,没人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即使书名被冠上,一部新韵作品,还需要大篇幅的评论,那也不是好作品。

诗人肯定自我感觉良好,这是有原因的。这并不是简单的自视甚高的问题——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那么当然所有的描写都是围绕着他想表达的东西展开的,但他不知道读者是否能从作品中读到他想表达的东西,所以他需要标题确认和自我解释。

从轻诗的角度来说,不能说失败,但离好诗还是有距离的。

不过,我学格律诗才二十天,就能这样写,也算不错了。

我说过很多次,米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看了我的专栏,明白了,没有什么不是千里之外的。

但是,学会格律并不意味着能写出好诗,还涉及到个人的文采、社会阅历、人生感悟、精神追求。

而这位朋友,目前还停留在过了格律,语法不清的层面。格律的学习是快速的,有天花板的,而语法、修辞、内容、意境的提升是无止境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慢下来,加大阅读量,学习前人优秀的表达方式和词语结构,然后结合自己的灵感,创作出真正好的作品。

以上是复杂的。

成语网
成语大全!!!

作者头像
admin创始人

推广成语文化,传承中国文明!!!

上一篇:每况愈下(每况愈下和江河日下)
下一篇:风门水口(风门水口成语的意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