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任马_(成语人物对应)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成语任马

1.本试卷满分150分成语任马,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色题材创作,也叫红色文学,指反映 *** 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进行伟大历史创造,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其中的“红色经典”,充满了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时代精神,至今仍在塑造人们的心灵,影响着中华儿女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近百年来,红色题材创作绵延不绝、蔚为大观,曾出现过三次 *** ,涌现出《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几乎都是关于现当代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既参与了时代主流价值建构,也为新文艺创造了新的审美范式。

当下,红色题材创作正迎来第四次 *** ,涌现了不少优秀红色文艺作品,但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 *** 精良的“叫好又叫座”的经典之作非常匮乏,“五老峰”-主题老、题材老、角度老、人物老、手法老难以翻越,难以吸引今天的受众,更遑论引发心灵共鸣了。可见,新时代红色题材创作任重道远。

实现突破的关键在于成语任马:立足当代的价值需求挖掘革命历史题材;以情动人,通过巧妙的日常叙事实现对时代的宏大书写;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英雄形象。

深度挖掘革命历史题材,必须注入当代意识。红色题材创作的相当一部分是革命历史题材。随着社会发展和审美风尚的变化,人们对这类题材有了的审美期待。因此,面对革命历史素材时,首先要沉潜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以同情之心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秉持尊重和敬仰的情感态度,努力还原特定历史境遇中的人和事。其次,立足当今的时代价值需求,在回归常识、常情、常理中融入人文情怀,保持对理想和信仰的执著追求,发掘最能震撼心灵的亮点。譬如长征时期 *** 人的斗争与探索,站在新时代回望,它既有历史的反思,也有属于全人类的崇高信仰,当这些直指当下社会生活时,凝固的历史就生成了新价值。另外,革命历史题材也存在超越性书写可能,《白毛女》看似只是阶级叙事,其实也是关于女性解放的叙事,因此它能穿越时空,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

为了实现对于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的揭示,红色题材往往采用宏大叙事。宏大叙事的特点是时空跨度较大,结构较庞杂,试图对社会历史进行总体性概括,弘扬时代主流价值。除此之外,通过巧妙的日常叙事也可以穿透琐碎表象,实现对生活的整体把握和对时代本质的挖掘。如《荷花淀》《百合花》,均采用侧面切入的方式,以小见大,折射时代,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作家没有正面书写战争图景,而是通过发掘日常生活、普通人心灵中的“奇崛”风景,尺幅千里,见微知著,以“小叙事”实现了对时代的宏大书写。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由日常叙事抵达宏大历史的经验,对于如何处理当下日常“小生活”,呈现大时代精神具有启发意义。

红色题材创作是否成功,关键还在于能否塑造富有时代气息的英雄形象。回眸经典,江姐、林道静、李云龙等形象不仅进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画廊,而且成为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象征。进入新时代,有些作品在塑造英雄人物上做出了新探索。譬如《黄冈密卷》,深入探讨了英雄精神的生成过程,坚持对人进行整体认识,对人性做深入开掘,主人公老十哥身上“党性”与“人性”实现了完美统一。因此,红色题材创作在塑造英雄时,必须观照完整丰富的人性内涵,从英雄身上萃取与当下需求相契合、能使人感动的“英雄性”。

(摘编自蔡家园《当代意识、日常叙事与英雄塑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色文学中的经典充满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时代精神,对塑造人们的心灵起着重要作用。

B.红色文艺作品若要“叫好又叫座”,应当锐意创新,力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 *** 精良。

C.艺术家处理革命历史素材,要么尊重历史,潜入历史情境;要么立足当代,融入人文情怀。

D.不正面书写战争图景,通过发掘日常生活、普通人的心灵,也可以尺幅千里,见微知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总分式结构,阐释红色题材创作的内涵,揭示当下的困境,提出突围的路径。

B.文章采用例证法,列举红色文艺作品,论证新时代红色题材创作突破现状的关键条件。

C.文章从立足点、叙事 *** 、人物塑造等角度阐述如何更好地进行新时代红色题材创作。

D.文章通过《黄冈密卷》老十哥形象,来说明塑造英雄人物应有整体认识,要深入挖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百年来的红色题材作品均参与了时代主流价值建构,其目的是创造新的文艺审美范式。

B.红色题材创作一旦立足时代,具有当代意识,便能震撼当下读者的心灵,引起情感的共鸣。

C.《荷花淀》和《百合花》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发掘“小生活”,折射大时代,叙事恢宏。

D.在塑造英雄形象时,避免英雄不食烟火,要还原其完整复杂的人性,突出英雄的时代气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快递行业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呈现井喷式发展,快递行业的相关环保问题也日渐突出。

(数据来源:中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经初步估算,我国快递业每年消耗的纸类废弃物超过900万吨,塑料废弃物约180万吨,并呈快速增长趋势。在特大型城市中,快递包装的垃圾增量已占生活垃圾总量的93%.由于回收难度大、再生利用成本高、利润不足等,快递塑料泡沫箱回收率仅为70%~80%.快递塑料包装袋因回收价低,且粘贴了塑料胶带和运单,现有回收渠道无法处理,最终会和生活垃圾一起被焚烧或填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快递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快递包装废弃物将不断增加,给生活垃圾治理带来严峻挑战。

(摘编自《中国快递包装废弃物产生特征与管理现状研究报告》)

材料二:

当前亟须构建针对快递包装等低值可回收物的长效治理机制,通过对快递包装“绿色化、循环化”改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妥善解决快递过度包装问题,已成为行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快递包装既要保障商品安全,又要避免浪费。为了在二者中寻求平衡点,物流配送企业应加大与包装生产企业、科研院校等合作力度,加强产学研衔接,促进快递包装产品、技术、模式的创新和应用,探索研发更绿色环保、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提升包装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用数字化技术实现高效环保的包装。

(摘编自罗珊珊《快递过度包装不可取》)

材料三:

2021年3月12日,《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了包装选用要求,包括建立实施包装物管理制度、按规定使用环保材料、包装减量化措施等,同时鼓励寄递企业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回收流程,对包装物进行回收再利用。

立足于绿色发展的长远需要, *** 应构建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快递包装回收的正规化管理和市场化驱动。可从包装源头规定材质使用标准,提升包装环保等级;要求商家统一使用环保材料、可降解材质制成的快递包装,建立符合标准的快递包装生产厂家信息库;出台快递包装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使快递企业承担其产品回收、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置责任;加强市场管理,严格控制材料来源。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探索“互联网+回收”路径。依据平台数据,核算企业应当享受的补贴,拓宽快递包装回收体系的利润空间,以调动商家和快递企业推行绿色包装的积极性。

此外,消费者要自觉 *** 过度包装行为,加快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增强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让简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成为新风尚。

(摘编自杜欢政、樊亚男、许元荣、宋淑苇《快递包装如何实现绿色化循环化》)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内快递业务量自2016年至2020年持续增加,全年快递业务量均已超过300亿件,快递行业出现了井喷式发展。

B.2017年以来,我国快递业务量的增速逐年放缓,增长率处于下降趋势,可见我国快递业尚未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C.2020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到833.6亿件,比2019年增加了近200亿件,这意味着快递包装废弃物产量不断增加。

D.我国快递业务量持续增多,会消耗资源,妥善解决快递过度包装的问题,已成为快递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装回收难度大、再生利用成本高、再生料利润不足等,这些是塑料泡沫箱回收率仅七八成,快递包装无法全部回收的主要因素。

B.过度包装的现象普遍存在,且未充分使用环保材料、可降解材质的包装,这不仅使包装废弃物大量产生,且给包装治理带来巨大压力。

C. *** 出台相关文件,可以规范快递包装材料的标准,提升包装环保等级,又能实现包装回收的正规化管理,发挥 *** 的主导职能。

D.只有探索“互联网+回收”的新型回收路径,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拓宽企业的利润空间,才能使快递包装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来。

6.我国快递包装如何实现绿色化、循环化成语任马?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这里都是光秃秃的石头,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到人们的记忆里了。天山南坡和北坡完全不同,北坡降水丰沛,风景如画,而南坡干旱少雨,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那些石头在烈日的灼烤下,散发出铁锈的气味。南坡不适合人类居住,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就跟随他们上了山。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 *** 让正在开矿的父母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炮声隆隆,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身临其境。胡老师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起来。相比之下,我们更喜欢作文课,因为胡老师有满肚子的故事。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兵团人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在命题作文前,他常常给我们讲故事,然后望着窗外随机给我们出作文题,比如《苦泉水》《矿山人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

胡老师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门前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写黄桷树的父亲是四川人,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父母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所以他讲了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于是在一次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

“山前该有一棵树成语任马!”

胡老师望着我们,又望望窗外说,同学们,真不该让你们在没有树的地方成长。可是,你们是兵团人的孩子,父母走到哪里,就要跟到哪里。胡老师又讲了一些关于新疆树的故事。他讲到清朝人左宗棠,抬着棺材收复新疆,沿途栽下了柳树,叫左公柳。还讲到了胡杨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有婀娜多姿的沙枣树,有高高的白杨树。老师所说的胡杨树也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来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经过。我们夏季上游泳课,就把胜利渠当游泳池,那棵胡杨树下巨大的荫凉就成了我们的 *** 地。

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夏季它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绿荫,成了我们的乐园;秋天,它会隆重地展示自己,金黄的叶子舒展开,照亮了荒原。那么茁壮,那么孤独,美得让人震撼。

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能找到回家的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杨树。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独自走了。同学们面面相觑,有些内疚,也许我们的要求有些过分,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非要一棵树,这不是给老师出难题嘛!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在第二周就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写作文。

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萌芽。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没有夏天的雄壮和秋天的舒展。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那圆圈越挖越深,出现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大人们挖树的时候,同学们就到胜利渠边喝水。大家成群结队地趴在渠边,就像一群羊,而牧羊人是胡老师。春季的胜利渠水冰冷刺骨,但是喝水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胜利渠冬天是枯水期,各家各户储存的冰也没有了,我们已经喝了很长时间的苦泉水了。

当我们在渠边喝饱了肚子,装满了随身的水壶,胡老师就吹响了哨子把整个班 *** 起来。上课的内容就是跑步。同学们围绕着正在挖树的大人跑步,踏着胡老师的哨子,一二一,一二三四……胡老师还带领我们唱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大家围着那已经躺倒的胡杨树一圈又一圈地跑,春天的阳光暖洋洋的,不一会我们就满头大汗了。胡老师让我们休息,喝壶里的水,灌满水壶后又开始跑步。胡老师对挖树的大人们说,这些苦孩子整个冬天喝的都是苦水,要好好洗洗肠子。

(选自《收获》2021年第3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老师听到学生说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的甜水灌溉胡杨,眼眶有些红,这处神态描写展现了胡老师当时复杂的心情。

B.小说略写胡老师如何争取把胡杨树移到山前,详写他带学生下山看移树的过程,情节剪裁精当,突出叙述的重心,错落有致。

C.小说语言朴实平易,大多是回忆性叙述,以全知视角娓娓道来,通过学生的口吻讲述,真实可信,人物语言切合人物的身份。

D.小说从光秃秃的山开始写起,将天山南坡和北坡的自然环境作对比,借客观环境传达同学们强烈渴望山前有一棵树的心声。

8.小说以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胡杨树”,有哪些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年数岁,从伯惠开抚其背曰:“必兴吾宗。”琛少而朗悟,有纵横才辩。起家齐

太学博士。时王俭当朝,琛年少,未为俭所识,负其才气,欲候俭。时俭宴于乐游苑,琛乃著虎皮靴,策桃枝

杖,直造俭坐,俭与语,大悦。俭为丹阳尹,辟为主簿,累迁司徒记室。永明九年,魏始通好,琛再衔命到桑

乾,还为通直散骑侍郎。时魏遣李道固来使,齐帝宴之。琛于御筵举酒劝道固,道固不受,曰:“公庭无私礼,

不容受劝。”琛徐答曰:“《诗》所谓“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座者皆服,道固乃受琛酒。东昏初嗣立,时议以无庙见之典,琛议据《周颂·烈文》《闵予》皆为即位朝庙之典,于是从之。高祖定京邑,引为骠骑谘议,领录事,迁给事黄门侍郎。琛在宣城,有北僧南度,惟赉一葫芦,中有《汉书序传》。僧曰:“三辅旧老相传,以为班固真本。”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琛寻迁安西长史、南郡太守,母忧去官,又丁父艰。起为信武将军。俄而迁吴兴太守。郡有项羽庙,土民称甚有灵验,遂于郡厅事安施床幕为神座,公私请祷,前后二千石皆于厅拜祠,而避居他室。琛至,徙神还庙,处之不疑。又禁杀牛解祀,以脯代肉。琛频莅大郡,不治产业,有阙则取,不以为嫌。高祖在西邸,早与琛狎,每朝宴,接以旧恩,呼为宗老。琛亦奉陈昔恩。琛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年长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中大通元年,为晋陵太守,以疾自解,改授金紫光禄大夫。卒,年五十二。遗令诸子,与妻同坟异藏,祭以蔬菜,葬日止车十乘,事存率素。诏赠本官,加云麾将军,谥曰平子。

(节选自《梁书·萧琛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

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B.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

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C.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

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D.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

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更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太学的教师主要是博士。

B.录事,晋代骠骑将军及诸大将军的属官,总录各曹文簿,有弹举军中善恶的职责。

C.太守,指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D.丁父艰,即丁父忧,指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为母守孝称丁母忧、丁内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琛自幼聪颖,敢于展示才华。他年少时便深受堂伯父的赞赏;为了赢得权臣王俭的青睐,他主动穿

着虎皮靴、拄着桃枝杖吸引王俭的注意。

B.萧琛机智灵活,能言善辩。在担任司徒记室时,北魏使者李道固拒绝他的劝酒,他引用《诗经》中的语

句劝酒,终使李道固接受,同座叹服。

C.萧琛热爱读书,爱惜珍贵书籍。对从北方和尚那儿得到的《汉书序传》,他如获至宝,珍惜收藏,送给萧

范。青年至老年,读书的兴趣未曾衰减。

D.萧琛理政有才干,深受皇帝器重。他果断处理吴兴郡守在郡厅开辟神祠的事情,将神位归还项羽庙;

皇帝视他为宗老,感念旧恩,厚爱有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琛频莅大郡,不治产业,有阙则取,不以为嫌。

(2)遗令诸子,与妻同坟异藏,祭以蔬菜,葬日止车十乘,事存率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春十三首(其一)

张来

春郊草木明,秀色如可揽。

雨余尘埃少,信马不知远。

黄乱高柳轻,绿铺新麦短。

南山逼人来,涨洛清漫漫。

人家寒食近,桃李暖将绽。

年丰妇子乐,日出牛羊散。

携酒莫辞贫,东风花欲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马”一句,统领下文诗人所见盎然春景,表现诗人轻松自在的心情。

B.“逼”用字精炼,生动刻画南山高耸、迫近行人的动态美,有锤炼之功。

C.本诗展现一幅农家生活素描,或全面铺开,或个别细描,层次错落分明。

D.“莫辞贫”表现农民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虽然不宽裕,但仍热爱生活。

15.苏轼曾评价张耒的诗作“气韵雄拔,疏通秀明”(《曲洧旧闻》卷五引),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

从语言和情感角度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 ”一句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通之处;范词写“ ”

,以声色点染戍边战士“不寐”之愁。

(2)在《师说》中韩愈指出,人们爱自己的孩子,会“ ”,但这种老师往往只是“ ”,不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博物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 的组成部分。“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以博物馆为窗口和媒介,能实现研究成果从专业小众向普通大众的转化,能传承中华文明,使文化事业 。

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和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见证物的机构,以其实证性、全面性成为非学历教育的

核心。从展览内容上说,作为学历教育的补充和深化,博物馆教育应突出展览个性,避免 ,区分知识广度、深度。从展览形式上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以数字手段为支撑的“沉浸式”“体验式”“参与式”“交互式”博物馆展项 ,这提高了展览的趣味性。然而由于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难免会对数字博物馆产生“疲劳”。( )。因此,博物馆在利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不能忘了实物展览内涵的筹划和提升。

现有博物馆通常以展览为核心,辅以讲座形式,来发挥教育功能。新出现的博物馆研学,也发现各方主体磨合不够、资源供需结构矛盾、“游”“学”割裂等。建议馆校合作,开发和推广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的系列博物馆研学课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缺一不可 繁荣兴旺 墨守成规 与日俱增

B.不可或缺 繁荣兴旺 墨守成规 林林总总

C.缺一不可 扶摇直上 食古不化 林林总总

D.不可或缺 扶摇直上 食古不化 与日俱增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博物馆使用花样繁多的数字手段,忽略深化展览内涵的要求,容易造成展览内容泛化

B.展览内容的泛化是博物馆使用花样繁多的数字手段,忽略深化展览内涵的要求的结果

C.博物馆使用花样繁多的数字手段,容易造成展览内容泛化,忽略深化展览内涵的要求

D.忽略深化展览内涵的要求,使得博物馆使用花样繁多的数字手段,造成展览内容泛化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新出现的博物馆研学,也存在“游”“学”割裂、资源供需结构矛盾、各方主体磨合不够等问题。

B.新出现的博物馆研学,也存在“游”“学”割裂、资源供需结构矛盾、各方主体磨合不够等。

C.新出现的博物馆研学,也发现各方主体磨合不够、资源供需结构矛盾、“游”“学”割裂等。

D.新出现的博物馆研学,也发现各方主体磨合不够、资源供需结构矛盾、“游”“学”割裂等问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很多人对脊柱健康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脊柱病老年人才会得,年轻人不会得。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年轻的低头族、久坐族都是脊柱病的高发人群。正常人颈椎和腰椎都是向前凸的,从侧面看像一个大写的“C”字形;长期低头、弓腰,不注意腰椎保护,会导致腰椎生理前凸减小,从而对腰部的肌肉、韧带、椎间盘造成损伤,进而引发腰部疾病。① 。如果偶尔出现脖子痛、后背疼、腰痛等情况,可能与近期劳累有关;但是如果② ,那么很有可能是脊柱出了问题。避免和预防脊柱病的更好 *** 是,③ 。生活中人们在阅读书籍、使用电子产品时,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会导致颈肩过度疲劳,使颈椎生理曲度发生变化;睡觉时枕头垫得过高,也会改变颈椎生理曲度。因此,保护颈椎要尽量让颈椎向后仰,缓解颈部疼痛症状。保护腰椎就尽量不要长期久坐,以维持腰椎生理前凸的状态。另外,可进行有助于脊柱健康的运动,如做颈椎保健操、游泳、打羽毛球等。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偶像观日益多元的今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及大众传媒的普及,“网红脸”“小鲜肉”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众多影视明星迷倒无数青年;钟南山院士回到广州医科大学时受到全校师生热烈欢迎;张桂梅校长改变山区女孩命运的感人事迹,让人们深受触动;为纪念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而命名的“延乔路”堆满鲜花;郑州暴雨来袭,国产品牌鸿星尔克义捐5000万元物资,广受国人好评……偶像的力量不容忽视,偶像的价值不在于仰望和崇拜,而在于激励与学习。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我们需要怎样的时代偶像?上述材料能给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色题材创作,也叫红色文学,指反映 *** 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进行伟大历史创造,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其中的“红色经典”,充满了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时代精神,至今仍在塑造人们的心灵,影响着中华儿女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近百年来,红色题材创作绵延不绝、蔚为大观,曾出现过三次 *** ,涌现出《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几乎都是关于现当代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既参与了时代主流价值建构,也为新文艺创造了新的审美范式。

当下,红色题材创作正迎来第四次 *** ,涌现了不少优秀红色文艺作品,但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 *** 精良的“叫好又叫座”的经典之作非常匮乏,“五老峰”-主题老、题材老、角度老、人物老、手法老难以翻越,难以吸引今天的受众,更遑论引发心灵共鸣了。可见,新时代红色题材创作任重道远。

实现突破的关键在于:立足当代的价值需求挖掘革命历史题材;以情动人,通过巧妙的日常叙事实现对时代的宏大书写;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英雄形象。

深度挖掘革命历史题材,必须注入当代意识。红色题材创作的相当一部分是革命历史题材。随着社会发展和审美风尚的变化,人们对这类题材有了的审美期待。因此,面对革命历史素材时,首先要沉潜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以同情之心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秉持尊重和敬仰的情感态度,努力还原特定历史境遇中的人和事。其次,立足当今的时代价值需求,在回归常识、常情、常理中融入人文情怀,保持对理想和信仰的执著追求,发掘最能震撼心灵的亮点。譬如长征时期 *** 人的斗争与探索,站在新时代回望,它既有历史的反思,也有属于全人类的崇高信仰,当这些直指当下社会生活时,凝固的历史就生成了新价值。另外,革命历史题材也存在超越性书写可能,《白毛女》看似只是阶级叙事,其实也是关于女性解放的叙事,因此它能穿越时空,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

为了实现对于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的揭示,红色题材往往采用宏大叙事。宏大叙事的特点是时空跨度较大,结构较庞杂,试图对社会历史进行总体性概括,弘扬时代主流价值。除此之外,通过巧妙的日常叙事也可以穿透琐碎表象,实现对生活的整体把握和对时代本质的挖掘。如《荷花淀》《百合花》,均采用侧面切入的方式,以小见大,折射时代,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作家没有正面书写战争图景,而是通过发掘日常生活、普通人心灵中的“奇崛”风景,尺幅千里,见微知著,以“小叙事”实现了对时代的宏大书写。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由日常叙事抵达宏大历史的经验,对于如何处理当下日常“小生活”,呈现大时代精神具有启发意义。

红色题材创作是否成功,关键还在于能否塑造富有时代气息的英雄形象。回眸经典,江姐、林道静、李云龙等形象不仅进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画廊,而且成为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象征。进入新时代,有些作品在塑造英雄人物上做出了新探索。譬如《黄冈密卷》,深入探讨了英雄精神的生成过程,坚持对人进行整体认识,对人性做深入开掘,主人公老十哥身上“党性”与“人性”实现了完美统一。因此,红色题材创作在塑造英雄时,必须观照完整丰富的人性内涵,从英雄身上萃取与当下需求相契合、能使人感动的“英雄性”。

(摘编自蔡家园《当代意识、日常叙事与英雄塑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色文学中的经典充满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时代精神,对塑造人们的心灵起着重要作用。

B.红色文艺作品若要“叫好又叫座”,应当锐意创新,力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 *** 精良。

C.艺术家处理革命历史素材,要么尊重历史,潜入历史情境;要么立足当代,融入人文情怀。

D.不正面书写战争图景,通过发掘日常生活、普通人的心灵,也可以尺幅千里,见微知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总分式结构,阐释红色题材创作的内涵,揭示当下的困境,提出突围的路径。

B.文章采用例证法,列举红色文艺作品,论证新时代红色题材创作突破现状的关键条件。

C.文章从立足点、叙事 *** 、人物塑造等角度阐述如何更好地进行新时代红色题材创作。

D.文章通过《黄冈密卷》老十哥形象,来说明塑造英雄人物应有整体认识,要深入挖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百年来的红色题材作品均参与了时代主流价值建构,其目的是创造新的文艺审美范式。

B.红色题材创作一旦立足时代,具有当代意识,便能震撼当下读者的心灵,引起情感的共鸣。

C.《荷花淀》和《百合花》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发掘“小生活”,折射大时代,叙事恢宏。

D.在塑造英雄形象时,避免英雄不食烟火,要还原其完整复杂的人性,突出英雄的时代气息。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 *** 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 ***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解答】(1)C.“要么……要么……”错误,兼备关系变成选择关系。根据原文第四段的表述,“首先要沉潜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其次,立足当今的时代价值需求”是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选项“要么……要么”变成了选择关系,不符合文意。故选:C。(2)A.“总分式”错误,本文不是“总分式”,而是“层进式”结构,由浅入深,阐释概念和背景,提出现状困境,并指出解决办法。故选:A。(3)A.“其目的是”错误,强加关系,依据之一段“这些作品几乎都是关于现当代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既参与了时代主流价值建构,也为新文艺创造了新的审美范式”,“参与了时代主流价值建构”与“创造新的文艺审美范式”不构成目的关系,且“均参与了时代主流价值建构”中的“均”字不合文意,文中是“几乎”。B.依据第四段“立足当今的时代价值需求,在回归常识、常情、常理中融入人文情怀,保持对理想和信仰的执著追求,发掘最能震撼心灵的亮点”,“一旦……便”错误,过于绝对,文中是“只有……才”的关系,是必备条件,不是充分条件。C.依据第五段“如《荷花淀》《百合花》,均采用侧面切入的方式,以小见大,折射时代,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作家没有正面书写战争图景,而是通过发掘日常生活、普通人心灵中的‘奇崛’风景,尺幅千里,见微知著,以‘小叙事’实现了对时代的宏大书写”,“叙事恢宏”曲解原文,这两部作品并非是宏大叙事,只是通过侧面切入的方式展现宏大主题。D.正确。故选:D。答案:(1)C(2)A(3)D

【点评】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 *** 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快递行业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呈现井喷式发展,快递行业的相关环保问题也日渐突出。

(数据来源:中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经初步估算,我国快递业每年消耗的纸类废弃物超过900万吨,塑料废弃物约180万吨,并呈快速增长趋势。在特大型城市中,快递包装的垃圾增量已占生活垃圾总量的93%.由于回收难度大、再生利用成本高、利润不足等,快递塑料泡沫箱回收率仅为70%~80%.快递塑料包装袋因回收价低,且粘贴了塑料胶带和运单,现有回收渠道无法处理,最终会和生活垃圾一起被焚烧或填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快递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快递包装废弃物将不断增加,给生活垃圾治理带来严峻挑战。

(摘编自《中国快递包装废弃物产生特征与管理现状研究报告》)

材料二:

当前亟须构建针对快递包装等低值可回收物的长效治理机制,通过对快递包装“绿色化、循环化”改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妥善解决快递过度包装问题,已成为行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快递包装既要保障商品安全,又要避免浪费。为了在二者中寻求平衡点,物流配送企业应加大与包装生产企业、科研院校等合作力度,加强产学研衔接,促进快递包装产品、技术、模式的创新和应用,探索研发更绿色环保、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提升包装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用数字化技术实现高效环保的包装。

(摘编自罗珊珊《快递过度包装不可取》)

材料三:

2021年3月12日,《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了包装选用要求,包括建立实施包装物管理制度、按规定使用环保材料、包装减量化措施等,同时鼓励寄递企业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回收流程,对包装物进行回收再利用。

立足于绿色发展的长远需要, *** 应构建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快递包装回收的正规化管理和市场化驱动。可从包装源头规定材质使用标准,提升包装环保等级;要求商家统一使用环保材料、可降解材质制成的快递包装,建立符合标准的快递包装生产厂家信息库;出台快递包装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使快递企业承担其产品回收、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置责任;加强市场管理,严格控制材料来源。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探索“互联网+回收”路径。依据平台数据,核算企业应当享受的补贴,拓宽快递包装回收体系的利润空间,以调动商家和快递企业推行绿色包装的积极性。

此外,消费者要自觉 *** 过度包装行为,加快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增强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让简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成为新风尚。

(摘编自杜欢政、樊亚男、许元荣、宋淑苇《快递包装如何实现绿色化循环化》)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内快递业务量自2016年至2020年持续增加,全年快递业务量均已超过300亿件,快递行业出现了井喷式发展。

B.2017年以来,我国快递业务量的增速逐年放缓,增长率处于下降趋势,可见我国快递业尚未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C.2020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到833.6亿件,比2019年增加了近200亿件,这意味着快递包装废弃物产量不断增加。

D.我国快递业务量持续增多,会消耗资源,妥善解决快递过度包装的问题,已成为快递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装回收难度大、再生利用成本高、再生料利润不足等,这些是塑料泡沫箱回收率仅七八成,快递包装无法全部回收的主要因素。

B.过度包装的现象普遍存在,且未充分使用环保材料、可降解材质的包装,这不仅使包装废弃物大量产生,且给包装治理带来巨大压力。

C. *** 出台相关文件,可以规范快递包装材料的标准,提升包装环保等级,又能实现包装回收的正规化管理,发挥 *** 的主导职能。

D.只有探索“互联网+回收”的新型回收路径,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拓宽企业的利润空间,才能使快递包装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来。

6.我国快递包装如何实现绿色化、循环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之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1)B.“逐年放缓,增长率处于下降趋势”错误,2020年增长率为31.2%,较2019年有所提升。“尚未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错误,材料一的相关表述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快递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故选:B。(2)D.“只有……才”错误,从材料三来看,第二段“立足于绿色发展的长远需要, *** 应构建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快递包装回收的正规化管理和市场化驱动……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探索‘互联网+回收’路径……”,“可”说明这里列举的是一些做法,是充分条件,并不是必要条件。故选:D。(3)材料二提出解决过度包装问题 建议,如“为了在二者中寻求平衡点,物流配送企业应加大与包装生产企业、科研院校等合作力度,加强产学研衔接,促进快递包装产品、技术、模式的创新和应用,探索研发更绿色环保、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提升包装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用数字化技术实现高效环保的包装”,这是建议企业要和科研院校合作,借助数字化技术。材料三第二段对 *** 提出要求,“立足于绿色发展的长远需要, *** 应构建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快递包装回收的正规化管理和市场化驱动”, *** 要出面构建完善的回收利用系统。材料三最后一段对消费者提出要求,“此外,消费者要自觉 *** 过度包装行为,加快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增强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让简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成为新风尚”,消费者要 *** 过度包装。答案:(1)B(2)D(3)①相关企业应加大与科研院校等合作的力度,加强产学研衔接,用数字化技术实现高效环保的包装。② *** 应进行绿色包装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回收的正规化管理和市场化驱动。③消费者要自觉 *** 过度包装行为,加快形成绿色消费理念,让简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成为新风尚。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这里都是光秃秃的石头,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到人们的记忆里了。天山南坡和北坡完全不同,北坡降水丰沛,风景如画,而南坡干旱少雨,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那些石头在烈日的灼烤下,散发出铁锈的气味。南坡不适合人类居住,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就跟随他们上了山。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 *** 让正在开矿的父母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炮声隆隆,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身临其境。胡老师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起来。相比之下,我们更喜欢作文课,因为胡老师有满肚子的故事。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兵团人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在命题作文前,他常常给我们讲故事,然后望着窗外随机给我们出作文题,比如《苦泉水》《矿山人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

胡老师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门前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写黄桷树的父亲是四川人,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父母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所以他讲了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于是在一次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

“山前该有一棵树!”

胡老师望着我们,又望望窗外说,同学们,真不该让你们在没有树的地方成长。可是,你们是兵团人的孩子,父母走到哪里,就要跟到哪里。胡老师又讲了一些关于新疆树的故事。他讲到清朝人左宗棠,抬着棺材收复新疆,沿途栽下了柳树,叫左公柳。还讲到了胡杨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有婀娜多姿的沙枣树,有高高的白杨树。老师所说的胡杨树也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来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经过。我们夏季上游泳课,就把胜利渠当游泳池,那棵胡杨树下巨大的荫凉就成了我们的 *** 地。

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夏季它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绿荫,成了我们的乐园;秋天,它会隆重地展示自己,金黄的叶子舒展开,照亮了荒原。那么茁壮,那么孤独,美得让人震撼。

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能找到回家的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杨树。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独自走了。同学们面面相觑,有些内疚,也许我们的要求有些过分,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非要一棵树,这不是给老师出难题嘛!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在第二周就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写作文。

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萌芽。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没有夏天的雄壮和秋天的舒展。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那圆圈越挖越深,出现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大人们挖树的时候,同学们就到胜利渠边喝水。大家成群结队地趴在渠边,就像一群羊,而牧羊人是胡老师。春季的胜利渠水冰冷刺骨,但是喝水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胜利渠冬天是枯水期,各家各户储存的冰也没有了,我们已经喝了很长时间的苦泉水了。

当我们在渠边喝饱了肚子,装满了随身的水壶,胡老师就吹响了哨子把整个班 *** 起来。上课的内容就是跑步。同学们围绕着正在挖树的大人跑步,踏着胡老师的哨子,一二一,一二三四……胡老师还带领我们唱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大家围着那已经躺倒的胡杨树一圈又一圈地跑,春天的阳光暖洋洋的,不一会我们就满头大汗了。胡老师让我们休息,喝壶里的水,灌满水壶后又开始跑步。胡老师对挖树的大人们说,这些苦孩子整个冬天喝的都是苦水,要好好洗洗肠子。

(选自《收获》2021年第3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老师听到学生说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的甜水灌溉胡杨,眼眶有些红,这处神态描写展现了胡老师当时复杂的心情。

B.小说略写胡老师如何争取把胡杨树移到山前,详写他带学生下山看移树的过程,情节剪裁精当,突出叙述的重心,错落有致。

C.小说语言朴实平易,大多是回忆性叙述,以全知视角娓娓道来,通过学生的口吻讲述,真实可信,人物语言切合人物的身份。

D.小说从光秃秃的山开始写起,将天山南坡和北坡的自然环境作对比,借客观环境传达同学们强烈渴望山前有一棵树的心声。

8.小说以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胡杨树”,有哪些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小说的审美鉴赏能力。可以从揭示文章主题、概括文意、表现行文思路结构、传达作者情感和吸引读者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物象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循着以下思路思考、概括:1.由外到内。由物象的外在特征到其内在的精神气质。2.由实及虚。由物象的自身意思到附着在其身的虚指意思,如象征义、比喻义、情感义。3.由表入里。先由该物象最表层入手再到其语境义,尤其是深层含义。

【解答】(1)C.“以全知视角娓娓道来”错误。文中是之一人称有限视角,“我们”是故事的见证者、讲述者和参与者。故选:C。(2)首先理解标题的内涵。从文中来看,“山前该有一棵树”是学生们的心愿,学生们生活在山的南坡,而“这里都是光秃秃的石头,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到人们的记忆里了”“南坡干旱少雨,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文中多处出现这一愿望展现了南坡的恶劣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从文中来看,家长们的故乡都有树,而孩子们却没有树,所以这“树”也象征着人的精神家园,“山前该有一棵树”的“该有”表达对精神家园的向往;老师布置的作文让学生想到了胡杨,“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夏季它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绿荫,成了我们的乐园;秋天,它会隆重地展示自己,金黄的叶子舒展开,照亮了荒原。那么茁壮,那么孤独,美得让人震撼”,这胡杨在这几乎寸草不生的地方生长,展现出生命力,所以这一标题也体现作者唤醒生命意志的愿望。然后分析这一标题在情节方面的作用。文中写老师给学生布置一篇有关树的作文,学生家长给孩子讲述有关树的故事,之后写移栽胡杨树,所以标题是文章的线索。接着分析形象方面的作用。“山前该有一棵树”是学生的心愿,也是老师的想法,我们愿意用甜泉水浇树,“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独自走了”“胡老师让我们休息,喝壶里的水,灌满水壶后又开始跑步。胡老师对挖树的大人们说,这些苦孩子整个冬天喝的都是苦水,要好好洗洗肠子”,老师带着我们移栽胡杨,所以标题可以展现老师关爱学生的美好情操,标题表达“我”对老师的怀念。(3)首先到文中找到描写胡杨树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分析胡杨树的表层含义。如“我们夏季上游泳课,就把胜利渠当游泳池,那棵胡杨树下巨大的荫凉就成了我们的 *** 地”“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夏季它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绿荫,成了我们的乐园”,这胡杨树生长在寸草不生的南坡,这里的胡杨树就是指树木,可以给人遮阴。然后结合胡杨树的特点分析其深层内涵。如“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秋天,它会隆重地展示自己,金黄的叶子舒展开,照亮了荒原。那么茁壮,那么孤独,美得让人震撼”,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展现出胡杨树顽强的生命意志,所以这胡杨树象征了戈壁上顽强的生命力。接着分析这胡杨树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文中学生们建议把胡杨树移到山前,“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能找到回家的路”,这里的胡杨树已经不仅仅是一棵树了,而是学生们心灵的家园,是精神的故乡。如文中胡老师帮助学生移栽这棵胡杨树,带领我们唱歌,“让我们休息,喝壶里的水,灌满水壶后又开始跑步。胡老师对挖树的大人们说,这些苦孩子整个冬天喝的都是苦水,要好好洗洗肠子”,所以这胡杨树也象征了老师高大挺拔的形象,包含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答案:(1)C(2)①统领全文,交代南坡寸草不生的恶劣生活环境,创设小说的故事背景。②作为行文线索,围绕树展开写作文、讲故事、移胡杨等情节,集中紧凑。③展现特定环境下胡老师的感受,突出其关心学生、仁爱无私的美好情操。④寄托“我”对老师怀念,对精神故乡的向往,体现作者唤醒生命意志的愿望。(3)①胡杨树是戈壁的特色植被,在寸草不生的天山南坡,能遮阴避暑,供人休憩。②胡杨树象征南坡被旷野风沙尘封已久的顽强生命意志,是戈壁生命力的代表。③胡杨树象征人的精神寄托,是“我”和同学的心灵归宿,是原始的精神故乡。④胡杨树象征胡老师高大伟岸、挺拔的形象,承载着老师对学生的呵护与关爱。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年数岁,从伯惠开抚其背曰:“必兴吾宗。”琛少而朗悟,有纵横才辩。起家齐

太学博士。时王俭当朝,琛年少,未为俭所识,负其才气,欲候俭。时俭宴于乐游苑,琛乃著虎皮靴,策桃枝

杖,直造俭坐,俭与语,大悦。俭为丹阳尹,辟为主簿,累迁司徒记室。永明九年,魏始通好,琛再衔命到桑

乾,还为通直散骑侍郎。时魏遣李道固来使,齐帝宴之。琛于御筵举酒劝道固,道固不受,曰:“公庭无私礼,

不容受劝。”琛徐答曰:“《诗》所谓“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座者皆服,道固乃受琛酒。东昏初嗣立,时议以无庙见之典,琛议据《周颂·烈文》《闵予》皆为即位朝庙之典,于是从之。高祖定京邑,引为骠骑谘议,领录事,迁给事黄门侍郎。琛在宣城,有北僧南度,惟赉一葫芦,中有《汉书序传》。僧曰:“三辅旧老相传,以为班固真本。”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琛寻迁安西长史、南郡太守,母忧去官,又丁父艰。起为信武将军。俄而迁吴兴太守。郡有项羽庙,土民称甚有灵验,遂于郡厅事安施床幕为神座,公私请祷,前后二千石皆于厅拜祠,而避居他室。琛至,徙神还庙,处之不疑。又禁杀牛解祀,以脯代肉。琛频莅大郡,不治产业,有阙则取,不以为嫌。高祖在西邸,早与琛狎,每朝宴,接以旧恩,呼为宗老。琛亦奉陈昔恩。琛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年长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中大通元年,为晋陵太守,以疾自解,改授金紫光禄大夫。卒,年五十二。遗令诸子,与妻同坟异藏,祭以蔬菜,葬日止车十乘,事存率素。诏赠本官,加云麾将军,谥曰平子。

(节选自《梁书·萧琛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

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B.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

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C.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

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D.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

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更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太学的教师主要是博士。

B.录事,晋代骠骑将军及诸大将军的属官,总录各曹文簿,有弹举军中善恶的职责。

C.太守,指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D.丁父艰,即丁父忧,指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为母守孝称丁母忧、丁内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琛自幼聪颖,敢于展示才华。他年少时便深受堂伯父的赞赏;为了赢得权臣王俭的青睐,他主动穿

着虎皮靴、拄着桃枝杖吸引王俭的注意。

B.萧琛机智灵活,能言善辩。在担任司徒记室时,北魏使者李道固拒绝他的劝酒,他引用《诗经》中的语

句劝酒,终使李道固接受,同座叹服。

C.萧琛热爱读书,爱惜珍贵书籍。对从北方和尚那儿得到的《汉书序传》,他如获至宝,珍惜收藏,送给萧

范。青年至老年,读书的兴趣未曾衰减。

D.萧琛理政有才干,深受皇帝器重。他果断处理吴兴郡守在郡厅开辟神祠的事情,将神位归还项羽庙;

皇帝视他为宗老,感念旧恩,厚爱有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琛频莅大郡,不治产业,有阙则取,不以为嫌。

(2)遗令诸子,与妻同坟异藏,祭以蔬菜,葬日止车十乘,事存率素。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 ***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其书”是“多有异今者”的主语,主谓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B。“文字”是“多如龙举之例”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C。译文:萧琛执意要求得到此书,这本书多有不同于今本的地方,而且纸张和墨迹都很陈旧,文字多如龙起飞的样子,既非隶书,也不是篆书,萧琛十分珍视。到这次外出,他把书赠送给鄱阳王萧范,萧范于是把它献给太子。(2)C.“太守……掌管……军事、科举”错误,太守不负责掌管军事和科举,太守职责是“治民、进贤、诀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3)B.“在担任司徒记室时……”错误,根据“还为通直散骑侍郎”,应该是在萧琛担任通直散骑侍郎时事情。(4)①“频”,多次;“莅”,治理;“治”,经营;“阙”通“缺”;“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把……当。译文:萧琛多次治理大郡,不经营家私产业,有缺少钱财的时候就取俸禄(使用),不把(这样做)当麻烦。②“遗令”,临终嘱咐;“止”,仅仅;“率素”,一概从简;“祭以蔬菜”,状语后置,用蔬菜追悼祭奠。译文:(萧琛)临终前嘱咐儿子们,把他和妻子合葬,分为两座并列墓室,用蔬菜追悼祭奠,安葬的时候仅仅十辆车,丧事一切从简。答案:(1)C(2)C(3)B(4)①萧琛多次治理大郡,不经营家私产业,有缺少钱财的时候就取俸禄(使用),不把(这样做)当麻烦。②(萧琛)临终前嘱咐儿子们,把他和妻子合葬,分为两座并列墓室,用蔬菜追悼祭奠,安葬的时候仅仅十辆车,丧事一切从简。参考译文: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几岁的时候,堂伯父萧惠开抚摸着他的背说:“(这孩子)必定使我们家族兴旺。”萧琛年少时性格开朗,悟性好,有纵横的才智,能言善辩。出仕为齐朝太学博士。当时王俭主持朝廷政务,萧琛年少,没有被王俭所赏识,他依仗自己的才气想要拜望王俭。当时王俭在乐游苑设宴,萧琛就穿着虎皮靴,拄着桃枝杖,径直走到王俭的座位前,王俭和他交谈,心中大喜。王俭担任丹阳尹,征召萧琛为主簿,又多次升迁(萧琛)至司徒记室的官职。永明九年,北魏开始与齐建交友好,萧琛两次受命到桑乾,返回担任通直散骑侍郎。当时北魏派李道固作为使者来齐,齐帝设宴招待他。萧琛在御宴上举杯劝李道固,李道固不接受,他说:“公庭上没有私礼,所以我不能接受您的劝酒。”萧琛缓缓地回答说:“《诗》中有这样的说法‘雨点洒到公田里,同时私田也跟随承受雨点的恩惠’。”在座的人都佩服萧琛的口才,李道固于是接受了萧琛的劝酒。东昏侯刚刚继位,朝廷因为没有入庙拜见的典仪而议论,萧琛建议依据《周颂》的《烈文》《闵予》,(这些)都是登位拜见宗庙的典章,于是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高祖平定京城,征召萧琛为骠骑谘议,兼任录事一职,调任为给事黄门侍郎。萧琛在宣城时,有位北方的僧人渡江到南方,只携带了一个葫芦,里面有《汉书序传》。僧人说:“京城的遗老相传,认为这是班固的真本。”萧琛执意要求得到此书,这本书多有不同于今本的地方,而且纸张和墨迹都很陈旧,文字多如龙起飞的样子,既非隶书,也不是篆书,萧琛十分珍视。到这次外出,他把书赠送给鄱阳王萧范,萧范于是把它献给太子。萧琛不久调任安西长史、南郡太守。(因)母亲去世,离职回家服丧,又遭父亲离世。后被起用为信武将军。萧琛不久调任吴兴太守。吴兴郡中有座项羽庙,当地民众称很有灵验,于是当地人就在郡府中厅堂设置帐幕作为神座,公私事务都来此请示祈祷,前后两任太守都在厅堂拜祭,而避居于其他房屋。萧琛到来,把神位迁移回项羽庙中,处理此事毫不犹豫。又禁止杀牛供奉神座祭祀,以肉干代替新鲜肉。萧琛多次治理大郡,不经营家私产业,有缺少钱财的时候就取俸禄(使用),不把(这样做)当麻烦。高祖在西邸时,曾与萧琛亲密而随意,每当朝中有宴会,高祖就用旧恩情接待他,称他为同族的老长辈。萧琛也恭敬地陈述皇帝的旧恩。萧琛常说:“青壮年时我有三个喜好,音律、书、酒。年老以后,两件事都废弃了,仅读书一项兴趣不减。”中大通元年,萧琛担任晋陵太守,因患病自己请求免职,改任金紫光禄大夫。萧琛去世时五十二岁。(萧琛)临终前嘱咐儿子们,把他和妻子合葬,分为两座并列墓室,用蔬菜追悼祭奠,安葬的时候仅仅十辆车,丧事一切从简。皇帝下诏追赠他本来的职位,加封云麾将军,谥号为平子。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之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春十三首(其一)

张来

春郊草木明,秀色如可揽。

雨余尘埃少,信马不知远。

黄乱高柳轻,绿铺新麦短。

南山逼人来,涨洛清漫漫。

人家寒食近,桃李暖将绽。

年丰妇子乐,日出牛羊散。

携酒莫辞贫,东风花欲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马”一句,统领下文诗人所见盎然春景,表现诗人轻松自在的心情。

B.“逼”用字精炼,生动刻画南山高耸、迫近行人的动态美,有锤炼之功。

C.本诗展现一幅农家生活素描,或全面铺开,或个别细描,层次错落分明。

D.“莫辞贫”表现农民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虽然不宽裕,但仍热爱生活。

15.苏轼曾评价张耒的诗作“气韵雄拔,疏通秀明”(《曲洧旧闻》卷五引),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

从语言和情感角度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内容和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理解与分析。整体把握诗歌大意,结合选项的解释分析作答。(2)本题考查对诗歌风格特点的分析。根据相关的诗句和表达情感的方式思考作答。

【解答】(1)C.“本诗展现一幅农家生活素描”错误。结合“草木”“高柳”“新麦”“桃李”等可知,本诗以客观景物描写为主,自然景物占主要位置。更像一幅自然景物描写。故选:C。(2)首先要理解苏轼评价之语的意思。苏轼称赞张耒之诗“气韵雄拔,疏通秀明”,张耒诗以平易流丽明快见长,不拘于言语新奇,很少使用硬语及生僻的典故, *** 冲淡,有一唱三叹之音。语言上,诗歌在描写郊野景色的时候,以“明”“秀”来形容草木,以“黄乱”“高”来形容柳,以“绿”“短”形容新麦,以“初涨”形容“清洛”,以“将绽”形容“桃李”,语言平易,意思明了,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凸显春季郊野景色的秀美。情感上,诗人以“信马”呈现任马行走而不加约束的自由之态;以富有特点的景物展现早春的清新优美,如明秀的草木,如黄乱的高柳,如铺地的新麦,如即将绽放的桃李;以“妇子乐”“牛羊散”来展现农家生活的丰足,这些情感流露自然而畅达,可以说是气韵流畅。答案:(1)C(2)①语言平易流丽,不事雕琢,很少使用生僻字或典故。如用“草秀木明”“高柳黄乱”“新麦绿铺”“清洛初涨”等平易之语写郊野秀色,自然生动。②情感明显畅达,笔随意动,气韵流畅。如信马游春的轻快自由,早春自然的清新优美,农家生活的丰足逸乐,都在诗人笔端自然流淌,不隐晦,不生硬。译文: 春天的郊野草木明媚,秀色宜人,仿佛可以揽入怀中。一场春雨过后,道路上尘埃不扬,空气清新;我由着马儿欢快地往前走,不知走出了多远。道路两旁,高高的柳枝轻轻摇曳,嫩黄的颜色迷乱人眼;田野中新出土的麦苗齐齐整整,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绒毯。陡峭的南山仿佛向我压下来;洛水涨起了春潮,清清的河水好像要漫出堤岸。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迎接寒食,桃李的花苞被暖烘烘的太阳熏得快要绽开。男人和妇女为丰收在望而分外喜悦,红日初升就把牛羊散放开来。赶忙买酒不要推托说家里穷;东风吹拂,百花即将一片绚烂。赏析: 这首是作者早年任寿安(在今河南宜阳县境)县尉时所写。本诗写作者雨后信马游春所看到的郊野景色,采用移步换形的手法,由柳麦而山水而人家,逐层道来,秩序井然,作者选景构图都与农家生活密切相关,关怀人民生活的感情是从画面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作者正是以这种“不着议论而理在其中”的风格在宋诗中别树一帜。 诗歌描写的,正是北方乡村春天的生活图景。本诗主要写雨后信马游春时看到的郊野秀色,很像一幅自然景物速写,人只是其中的点缀。“草木明”“尘埃少”,高柳“黄乱”,新麦“绿铺”,“南山”迎面,清“洛”初“涨”,北方原野上万物欣荣的盎然春意,引起诗人极大兴趣。雨后新晴,节近“寒食”,桃李的蓓蕾被暖烘烘的太阳熏得快绽苞了。村落里丁男妇女为丰年在望而分外喜悦,红日初升就把牛羊散放在牧场上。虽然手边不宽裕,人们还是利用劳动余暇入城“携酒”回来,与妻子同乐。树头开遍繁花的明烂春光如不及时欣赏,将会被东风带往天涯。《感春》是诗人对北方农村春天的热情赞歌。雨水调匀,丰年在望,给农民带来了改善生活的实惠,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人们似乎呼吸着春天的气息,预享着丰收的快乐。作者生动具体地传达出农民这种感情,正是他关怀人民生活的表现。

【点评】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4.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 ”一句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通之处;范词写“ ”

,以声色点染戍边战士“不寐”之愁。

(2)在《师说》中韩愈指出,人们爱自己的孩子,会“ ”,但这种老师往往只是“ ”,不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 , ”。

【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

【解答】故答案为:(1)长烟落日孤城闭 羌管悠悠霜满地(重点字:霜)(2)择师而教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重点字:授)(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重点字:戈)

【点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名句积累: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7.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博物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 的组成部分。“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以博物馆为窗口和媒介,能实现研究成果从专业小众向普通大众的转化,能传承中华文明,使文化事业 。

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和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见证物的机构,以其实证性、全面性成为非学历教育的

核心。从展览内容上说,作为学历教育的补充和深化,博物馆教育应突出展览个性,避免 ,区分知识广度、深度。从展览形式上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以数字手段为支撑的“沉浸式”“体验式”“参与式”“交互式”博物馆展项 ,这提高了展览的趣味性。然而由于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难免会对数字博物馆产生“疲劳”。( )。因此,博物馆在利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不能忘了实物展览内涵的筹划和提升。

现有博物馆通常以展览为核心,辅以讲座形式,来发挥教育功能。新出现的博物馆研学,也发现各方主体磨合不够、资源供需结构矛盾、“游”“学”割裂等。建议馆校合作,开发和推广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的系列博物馆研学课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缺一不可 繁荣兴旺 墨守成规 与日俱增

B.不可或缺 繁荣兴旺 墨守成规 林林总总

C.缺一不可 扶摇直上 食古不化 林林总总

D.不可或缺 扶摇直上 食古不化 与日俱增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成语任马

A.博物馆使用花样繁多的数字手段,忽略深化展览内涵的要求,容易造成展览内容泛化

B.展览内容的泛化是博物馆使用花样繁多的数字手段,忽略深化展览内涵的要求的结果

C.博物馆使用花样繁多的数字手段,容易造成展览内容泛化,忽略深化展览内涵的要求

D.忽略深化展览内涵的要求,使得博物馆使用花样繁多的数字手段,造成展览内容泛化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新出现的博物馆研学,也存在“游”“学”割裂、资源供需结构矛盾、各方主体磨合不够等问题。

B.新出现的博物馆研学,也存在“游”“学”割裂、资源供需结构矛盾、各方主体磨合不够等。

C.新出现的博物馆研学,也发现各方主体磨合不够、资源供需结构矛盾、“游”“学”割裂等。

D.新出现的博物馆研学,也发现各方主体磨合不够、资源供需结构矛盾、“游”“学”割裂等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包括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判断。(2)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结合语境补写,注意和上下文连贯。(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分析画线句子,找出其中的语病,然后针对语病利用排除法加以选择。

【解答】(1)缺一不可:指少一样也不行。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搭配“组成部分”用“不可或缺”更适宜。繁荣兴旺:指经济或事业蓬勃发展、发达昌盛。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与“文化事业”搭配不当。故选“繁荣兴旺”。墨守成规:思想保守保守,守着老规矩老规矩不肯改变。与文中的“展览个性”相对;食古不化:指学了古代的文化知识不善于理解和应用,跟吃了东西不能消化一样。“食古不化”不合文中语境。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林林总总:形容品种繁多。后者符合文中“沉没式”“体验式”等种类繁多的展项。故选:B。(2)结合语境,该句陈述主体应是“博物馆”,据此排除BD两项;C中“容易造成展览内容泛化,忽略深化展览内涵的要求”,措施和结果混淆,造成语序不当。故选:A。(3)原句中“新出现的博物馆研学,也发现……”主客体颠倒,据此排除CD两项。B.成分残缺,缺少和“存在”搭配的宾语中心语。故选:A。答案:(1)B(2)A(3)A

【点评】“辨析并修改病句”在近11年的高考中年年出现,已成为必考题型之一。分值一般不少于3分。考查的病句类型主要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六种。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辨析病句,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二是修改病句,通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很多人对脊柱健康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脊柱病老年人才会得,年轻人不会得。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年轻的低头族、久坐族都是脊柱病的高发人群。正常人颈椎和腰椎都是向前凸的,从侧面看像一个大写的“C”字形;长期低头、弓腰,不注意腰椎保护,会导致腰椎生理前凸减小,从而对腰部的肌肉、韧带、椎间盘造成损伤,进而引发腰部疾病。① 。如果偶尔出现脖子痛、后背疼、腰痛等情况,可能与近期劳累有关;但是如果② ,那么很有可能是脊柱出了问题。避免和预防脊柱病的更好 *** 是,③ 。生活中人们在阅读书籍、使用电子产品时,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会导致颈肩过度疲劳,使颈椎生理曲度发生变化;睡觉时枕头垫得过高,也会改变颈椎生理曲度。因此,保护颈椎要尽量让颈椎向后仰,缓解颈部疼痛症状。保护腰椎就尽量不要长期久坐,以维持腰椎生理前凸的状态。另外,可进行有助于脊柱健康的运动,如做颈椎保健操、游泳、打羽毛球等。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分析】(1)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结合语境补写,注意和上下文语意要连贯。(2)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木题,首先应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再组织语言,以包含假设系的句子表还出来。

【解答】(1)第①空,根据后文“如果偶尔出现脖子痛、后背疼、腰痛等情况……“语句假设的若干情况,此处应是总起句,总领后文,可填写“疼痛是身体的保护信号”。第②空根据前面的“但是”关联词判断应该是与之一个“如果”不相同的情况,结合“偶尔”可知,此处可填写“经常出现上述情况(症状)”。第③空根据后文内容使用颈椎和腰椎时的注意事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维持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的益处和“不能维持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的弊端。因此此处可填写“维持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2)选文第二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一是从反面说明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脊柱病的发生;二是从正面具体建议采取正确的保护脊柱的措施。据此整合梳理成假设关系的句子即可。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有“如果……那么……”“如果……就……““要是……那么……”“倘若……那么……”“不管……也……”“倘若……就……”“要是……就……”“即使……也……”,注意字数限制。答案:(1)①疼痛是身体的保护信号;②经常出现上述情况(症状);③维持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2)如果要避免和预防脊柱病,维持脊柱前凸的状态,那么切勿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睡觉时枕头不要过高,可做有益脊柱健康的运动。

【点评】语境补写答题技巧:之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更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偶像观日益多元的今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及大众传媒的普及,“网红脸”“小鲜肉”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众多影视明星迷倒无数青年;钟南山院士回到广州医科大学时受到全校师生热烈欢迎;张桂梅校长改变山区女孩命运的感人事迹,让人们深受触动;为纪念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而命名的“延乔路”堆满鲜花;郑州暴雨来袭,国产品牌鸿星尔克义捐5000万元物资,广受国人好评……偶像的力量不容忽视,偶像的价值不在于仰望和崇拜,而在于激励与学习。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我们需要怎样的时代偶像?上述材料能给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偶像”,论述的核心也是“偶像”。就结构而言,材料可以分为三层:之一层论述了崇拜偶像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而且偶像是多元的。第二层具体说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偶像,“网红脸”“小鲜肉”、钟南山、张桂梅、革命烈士,以及义捐5000万的国产品牌鸿星尔克都可以成为人们的偶像。可见,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趋向多元化。第三层是重要的写作引导语,是提取作文论点的关键信息。这层包含了多个观点:(l)有偶像当然是好事,爱戴、敬仰偶像,就会自然而然地从偶像身上汲取向上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这是偶像对青年人的激励和引导作用。(2)偶像存在的意义不是让我们去仰视,而是作为榜样激励我们前进,所以青年人应树立正确的偶像观。(3)青年人选择偶像要体现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社会和谐和国家发展。材料后题干中的任务引导语,给考生圈定了两大写作重心:一是“我们”即新时代的青年,需要怎样的“时代偶像”,注意“偶像“被限定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二是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当代青年,该如何从“时代偶像”身上学习他们的拼搏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为民的“时代精神”。考生写作若是就“偶像“来谈论偶像,不顾偶像的时代特征,不管偶像的价值观正确与否,无疑是偏离了命题意旨。考生行文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时代偶像?”,阐述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怎样的价值观,且要论述如何将从偶像身上学到的精神与意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避免议论分析空洞无物。参考立意:1.我们要以时代英雄为偶像。2.学习时代偶像,坚定爱国信仰。3.学习时代偶像,青年要有“担当”。4.学习时代偶像,青年要无私奉献。

【解答】我们需要怎样的时代偶像? 不久前,人民网文化频道推出独家策划“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时代偶像”专栏,邀请国内30位名家,讲述他们心中的“时代偶像”,旨在回顾我们曾经历的时代人们的精神偶像,挖掘这些不同时代不尽相同的偶像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留给人们的文化记忆,探寻偶像文化含义的时代演变轨迹。 著名作家、编剧陆天明说,可以用“疯狂”来形容他年轻时对 *** 的崇拜,“我们是真心崇拜 *** ,得不到 *** 像章都会发疯,甚至会做一些疯狂的事,比如将像章别进肉里。”这是因为, *** 给中国带来了翻天夏地的变化。“你现在到偏远的地方,像藏族、 *** 尔族地区,到老牧民家里去看,那里还是挂着毛主席像。”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家方方,说自己的偶像是鲁迅,“我们这一代人是读鲁迅成长起来的”。方方不仅喜欢鲁迅的文章,还欣赏他的傲骨气质。鲁迅对她的影响无处不在。 原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说自己的偶像是保尔.柯察金,“保尔柯察金对革命的追求和信仰给予我很大的力量”,“过去,我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对主人公保尔说的一句话过目不忘:‘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差...所以,我觉得,人不能平平度过自己的一生,要对生活和事业充满 *** 。” 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黄豆豆说,“童年时,我的偶像是雷锋和赖宁”,“步入社会后,我最敬佩的是那些‘平凡但努力着的人’”,“平凡但努力着的人”更加真实也更有意义,“他们不是生活在一个虚幻的偶像外壳之下,而更多是在过好自己的生活。”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我的偶像是我的父母,而且他们在我心中的偶像地位无人能及”,自己今天之所以成为“童话大王”,正是源于父亲的影响,“父亲为了帮助我写作,他把一本20多万字的书读完后,再写成一封几千字的家书给我,而且这一写便是几十年”,父亲的教育方式深深地影响了自己,“所以我也从来不对子女发脾气,甚至我儿子小学毕业后在家接受教育,这些都是受我父亲的影响。” 从这30位名家所讲述的自己心中的偶像来看,这些偶像具有时代的鲜明印记,反映着人类精神的光芒,代表着历史和文化的高度。 这不由得让我们再次反观今天的偶像文化、偶像崇拜现象。不能否认的是,今天商业娱乐明星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偶像主体,“粉丝”各种形式的追星则构成了种种浮生世相。我们的流行文化,更是对此不断地推波助澜,以至使这种偶像崇拜失去了精神意义,失去了严肃而崇高的价值,变成了一种娱乐狂欢,一种集体的商业文化冲动,这导致了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的明显的偏乖,使不少人相信,偶像明星的价值,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的唯一信念,就是一个人值得生活下去的唯一东西…… 我们需要时代偶像和榜样。与优秀者接触,就像受到了一种精神鼓励和心灵影响。崇敬,是一种高尚和神圣的感情,是我们以真挚不渝的热情,去仿效社会上某个卓越的人、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可钦佩的品格与人格,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精神努力。我们的文化要突出这种时代偶像的精神引领作用,促进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建立,使整个社会拥有积极向上的力量。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成语网
成语大全!!!
作者头像
admin创始人

推广成语文化,传承中国文明!!!

上一篇:秃的成语有哪些_(图的成语)
下一篇:成语登坛败将_(成语登堂入室的意思)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