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成语故事图有合中中有应的词条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成语故事图有合中中有应,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发生在诸葛亮北伐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崔谅、杨陵和诸葛亮。原文如下:

崔谅匹马到城边叫开城门,入到府中,与杨陵礼毕,细言其事。陵曰:“我等受魏主大恩,安忍背之成语故事图有合中中有应?可将计就计而行。”遂引崔谅到夏侯楙处,备细说知。楙曰:“当用何计?”杨陵曰:“只推某献城门,赚蜀兵入,却就城中杀之。”崔谅依计而行……时值黄昏,关兴、张苞受了孔明密计,披挂上马,各执兵器,杂在安定军中,随崔谅来到南安城下。杨陵在城上撑起悬空板,倚定护心栏,问曰:“何处军马?”崔谅曰:“安定救军来到。”谅先射一号箭上城,箭上带着密书曰:“今诸葛亮先遣二将,伏于城中,要里应外合成语故事图有合中中有应;且不可惊动,恐泄漏计策。待入府中图之。”……

关兴跟崔谅先行,张苞在后。杨陵下城,在门边迎接。兴手起刀落,斩杨陵于马下。崔谅大惊,急拨马奔到吊桥边,张苞大喝曰:“贼子休走成语故事图有合中中有应!汝等诡计,如何瞒得丞相耶!”手起一枪,刺崔谅于马下。关兴早到城上,放起火来。四面蜀兵齐入。夏侯楙措手不及,开南门并力杀出。一彪军拦住,为首大将,乃是王平;交马只一合,生擒夏侯楙于马上,余皆杀死。

成语故事图有合中中有应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一出祁山”,发动首次北伐。曹魏西北将士猝不及防,在战场上损兵折将。曹魏安定太守崔谅在与诸葛亮交锋期间,被生擒活捉。诸葛亮让崔谅去劝降南安太守杨陵,崔谅却与杨陵密谋,企图将歼灭北伐大军。随之崔谅和杨陵的诡计早就被诸葛亮识破。诸葛亮将计就计,不仅成功占领南安,还斩杀杨陵和崔谅,并将夏侯楙生擒。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里应外合”, 意为外面的人动手,潜伏在内的人接应。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戏剧家杨梓所著杂剧《忠义士豫让吞炭》中的“反被韩,魏同谋,里应外合,决水淹我军,甲士溃乱,死者山积。”

小说中提到的诸葛亮识破崔谅计策、攻占南安及生擒夏侯楙之事,都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情节,在历史上并未发生过。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不过,此时的安定太守却并非是崔谅,南安太守也不是杨陵,而是两位没有在史料中留下姓名的人物。同时,诸葛亮在“一出祁山”期间,也从未亲临南安作战。这些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为了展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相互虚构的。

至于说到小说被诸葛亮生擒的夏侯楙,的确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过,对于夏侯楙的身份,小说却出现了一处错误。《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提到:“(夏侯)楙字子休,其性最急,又最吝,自幼嗣与夏侯惇为子。后夏侯渊为黄忠所斩,曹操怜之,以女清河公主招楙为驸马。”但据《三国志•夏侯惇传》载:“惇弟廉及子楙素自封列侯。初,太祖以女妻楙,即清河公主也。楙历位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由此可见,夏侯楙并非夏侯渊之子过继给夏侯惇,而是夏侯惇的亲儿子。

在诸葛亮“一出祁山”之前,夏侯楙的确坐镇长安,是曹魏在西北地区的更高军事长官。《三国志•魏延传》注引《魏略》就曾经提到:“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不过,就在战事刚刚开打之际,为满地曹睿却突然下诏令夏侯楙返回朝廷任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三国志•夏侯惇传》注引《魏略》给出了答案。据该传载:“(夏侯)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至太和二年,明帝西征,人有白楙者,遂召还为尚书。”说白了就是曹魏群臣都认为夏侯楙的军事才能不佳,无法与诸葛亮抗衡。魏明帝曹睿对夏侯楙的水平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当机立断将夏侯楙调走。因此,夏侯楙既没有与诸葛亮有过较量,也更不可能如小说所言被诸葛亮生擒活捉。

说来非常有趣。在此次北伐之前,魏延曾经向诸葛亮提出并出子午谷的作战计划,以五千精兵突袭长安,目标就是这位不懂军事的夏侯楙。如果这一计策真的实施,恐怕到头来魏延也只能是空欢喜一场了。试想,当他历经千辛万苦库来到长安城下,却突然发现原本的目标夏侯楙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魏明帝曹睿亲自统率的曹魏重兵,其结果必然是魏延全军覆没。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成语网
成语大全!!!
作者头像
admin创始人

推广成语文化,传承中国文明!!!

上一篇:足的的成语接龙大全_(足开头的四字成语接龙大全)
下一篇:形容非常人多的成语是什么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的简单介绍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